新的方向带来了新的活力,但也伴随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灰烬堡垒如同一台精密的仪器,在夜莺这位总工程师的蓝图下,开始全速运转,每一个部件都咬合在一起,发出低沉而有力的轰鸣。
技术小组所在的区域,如今灯火通明,敲打声、讨论声、能量测试的嗡鸣声不绝于耳。螺丝和他的团队几乎住在了这里,他们的眼中有血丝,但更有一种近乎狂热的专注。
夜莺提出的“融汇”理念,在实践中化为了一个个具体而微的难题。
第一个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是能源系统。
根据“盖亚”数据包中一种名为“谐振能量栅格”的理论,结合“信念共振核心”的灵能传导矩阵,技术小组设计出了一种全新的能量分配单元原型。它不再依赖于单一的大型能源核心(如即将枯竭的堡垒主反应堆),而是由多个小型的、可以通过灵能网络同步调谐的次级能量节点构成一个网络。
这个想法的优势在于冗余和弹性。即使部分节点被破坏,整个能源网络也不会立刻崩溃,可以通过其他节点重新分配负载。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更高效地捕捉和利用环境中稀薄的能量,甚至是“星火”散发出的微弱生命源质波动,将其转化为可用的电力。
然而,理论是美好的,实践却困难重重。
“不行!第七号节点的灵能相位又不同步了!能量溢出警告!”一个年轻的技术员喊道,声音带着沮丧。
只见实验台上,一个由奇异金属和晶石构成的复杂装置正发出不稳定的光芒,连接其上的能量读数疯狂跳动,随时可能过载。
“关闭它!重新校准灵能导路!”螺丝的声音沙哑却沉稳,他快步上前,手指在控制面板上飞快操作,同时引导着自己的意志,试图安抚那狂暴的能量流。“记住,这不是冰冷的电路!它们像活着的脉络,需要‘引导’,而不是‘命令’!”
这是他们在无数次失败后领悟到的关键。纯粹的“秩序”侧技术,要求绝对的精确和服从。但当融入“生命”侧的灵能后,能量本身似乎带上了一丝“活性”,变得不那么“听话”,但也更具潜力。他们必须学会与这种活性共舞,用自身的意志去共鸣、去引导,而非强行控制。
几天几夜不眠不休的尝试后,当第一个由三个次级节点构成的微型能源网络成功点亮,并稳定地输出超过传统线路百分之三十的能量,同时展现出优异的抗干扰能力时,整个技术小组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那稳定脉动的柔和光芒,在他们眼中,比任何星辰都要璀璨。
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理念的胜利。它证明了“秩序”与“生命”的融合,并非空想。
与此同时,“灵能奇点网络”的扩展与深化也在稳步推进。
在山猫和老狼的组织下,防卫队员和自愿参加的居民们进行着规律的“共鸣”训练。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在危机时刻被动激发网络,而是开始主动探索网络的“感知”潜力。
起初,这种感觉是模糊的,如同隔着毛玻璃看东西。他们只能大致感受到网络范围内生命体的“存在”,如同一片朦胧的光点。
但随着练习的深入,以及网络本身因为能源系统改进而变得更加稳定和强大,一些感知敏锐的人开始捕捉到更细微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