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沙在画“枢纽台2:1”时,总担心天下城的记忆被弱化,阿沙宝就指着陶片上的“适用条件”:“爷爷,我们的记忆在枢纽台有用,在沙海就没用,不是错了,是要分地方用!”阿沙看着陶片上的符号,终于点头:“以前太执着‘天下城的才对’,忘了共生要随地方变。”
第二阶段是“共忆拼图与规则整合”——众人在忆校共生田中央搭建“共忆拼图墙”(用木架搭建,分“生态区”“季节区”“场景区”三层),按“适用条件匹配”拼合陶片,整合出“动态适配规则”:
生态区规则:沙海区(沙粒多)→岩粉1:1+沙障;林原区(苔藓多)→岩粉1:2+朝西阵法;雾海区(水汽多)→岩粉1:1+沙粒;枢纽台中央(养分集中)→岩粉2:1;
季节区规则:冬季(干燥)→所有区域加1成水汽;春季(多雨)→沙海区减1成沙粒、林原区加1成导流槽;
场景区规则:风沙天→沙海区加沙障、雾海区加雾晶;雨天→林原区加固阵法、河泽区加微生物分流菌丝;
整合后的规则不再是固定数值,而是“条件+方案”的动态组合,比如“沙海区冬季风沙天→岩粉1:1+沙障+1成水汽”,每个生态的记忆都被纳入,且明确了适用场景,不再冲突。
更让人惊喜的是,当最后一块陶片拼上时,之前暗下去的忆道校准石突然重新亮起——这次不再是单一画面,而是同时呈现四方生态的适配场景,画面间用“适用条件符号”连接,清晰展示“何时用哪套规则”,像在呼应拼图墙的整合成果。
第三阶段是“多生态忆校议会与机制完善”——为确保规则能长期执行,四方共同建立“多生态忆校议会”:
议会组成:天下城(风漠、雾沼、岩林、河泽各1人)、沙海(1人)、林原(1人)、雾岛(1人)、孩童代表(2人,负责记录与提醒适用条件),共10人;
议会职责:每月召开“忆校会”,根据当月生态变化(如突然降温、风沙增多)调整规则;若有新生态加入(如传闻中的“雪原生态”),优先收集其记忆碎片,补充到拼图墙;
记忆传承:制作“共忆手札”,将拼图墙的规则与适用条件刻在树皮上,每个生态带一份回去,同时在天下城和各生态建立“共忆分墙”,方便日常查阅;
冲突解决:若出现记忆冲突,先查拼图墙的适用条件,再由议会投票决定临时调整方案,确保每个生态都有话语权。
可新的问题又来了。沙海区按“1:1”操作时,因突然降温(冬季未到),沙绒菌出现轻微冻伤——议会紧急召开忆校会,沙烈提出“加1成共生菌丝保暖”,林苔建议“借鉴林原的菌丝覆盖法”,阿浪宝补充“河泽可提供温水雾”,最终整合出“沙海区降温应急方案”,沙绒菌很快恢复活力。这次冲突没有争执,反而让四方更明白“共忆”的意义:不是固定规则,是互相借鉴的灵活应对。
冬末的时候,“共忆拼图墙”已扩展到二十多块陶片,“多生态忆校议会”运转顺畅;沙海的沙绒菌冬季产量比往年高了3成,林原的苔藓菌因灵活调整岩粉比例,不再过度耗肥,雾岛的雾晶能稳定传递信号五天,天下城枢纽台的三色光带变成“四色螺旋光网”(新增雾岛的白光),覆盖范围从天下城延伸到各生态的边界,像在天地间织了一张“共忆共生网”。
除夕夜,天下城的篝火在忆校共生田旁点燃。四方生态的人围着共忆拼图墙,沙烈教大家画沙粒符号,林苔教大家辨认苔藓耗肥信号,雾芽教大家制作雾晶,阿沙宝则带着孩童们在拼图墙上添加“雪天预案”的空白陶片,为可能出现的雪原生态做准备;孩子们举着“共忆手札”,在篝火旁唱着新的共忆口诀:“天沙林雾各有忆,拼合墙上找共理;随境变,不执己,共生路上同呼吸……”
龙弈站在共忆拼图墙前,看着四色光网在篝火旁闪烁,看着不同生态的人互相学习、共同调整的身影,心里无比坚定:天下城的“天下”,从来不是靠一块石头的记忆,也不是靠一个生态的规则,是靠所有生态愿意放下“记忆主权”的执念,把“我的记忆”变成“我们的共忆”——记忆会有差异,生态会有不同,但只要愿意坐下来一起拼图,就没有找不到的共生之道。
开春的时候,忆校共生田旁立了块“共忆合道碑”,碑上刻着“忆无主次,合则永续”十二个字,碑旁种了片“共忆共生林”,每棵树都由四方生态的人共同栽种,树下埋着“共忆手札”的拓片。每天都有人来这里,补充陶片、召开议会、传承共忆——他们都知道,这里不是某一个生态的忆校地,是所有愿意以开放之心、合作之手共筑共生的人的精神圣地,是真正“共忆合道,天下大同”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