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天道碑 > 第257章 混沌锁灵,初窥门径

第257章 混沌锁灵,初窥门径(1 / 2)

“灵能电池”项目组的成立,让研究院的气氛变得更加专注,甚至带着一丝肃穆。与pSERS-1那种验证性质的兴奋不同,所有人都明白,电池的研发是真正的硬骨头,是决定灵能科技能否走出实验室、迈向应用的关键。

项目组被分成了三个核心小组:理论模型组,由赵启明和几位理论物理学家牵头,负责破解“锁灵”与“能量转化”的微观机制;材料筛选与合成组,汇聚了材料学家和化学家,目标是找到或制造出最适合承载灵能矩阵的介质;灵能矩阵微雕工艺组,则面临最大的技术挑战——如何在微观尺度上,稳定、精确地刻画出有效的阵纹。

林枫坐镇中央,统筹全局,并将自身对能量本质的理解,尤其是《混沌天道诀》中蕴含的包容、演化之道,以及天道碑碎片带来的高维视角,不断融入到研发思路中。

理论模型组首先遇到了瓶颈。传统的聚灵阵模型,侧重于引导和汇聚,能量是流动的,如同引水渠。而“锁灵”要求的是创造一个稳定的能量“陷阱”,让灵气进来后就难以逃离,这涉及到了能量场的闭环构建与动态平衡,现有的阵法理论和物理模型都难以完美描述。

连续数天的推演,超级计算机模拟了成千上万种能量场结构,但要么无法稳定存在,要么锁灵效率低下,要么能量输出不可控。

“能量在微观层面呈现出强烈的‘逸散性’和‘波动性’,现有的线性模型和简单场论无法描述其在高密度约束下的非线性行为。”一位理论物理学家揉着发胀的太阳穴,疲惫地汇报。

林枫站在巨大的演算屏幕前,看着那些不断崩溃的能量场模拟图,陷入了沉思。他回想起自身混沌道基的特性,海纳百川,却又自成一体,内部能量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或许,我们的思路错了。”林枫忽然开口,声音在寂静的实验室里格外清晰,“我们一直在试图建立一个‘完美’的、静态的囚笼来锁住灵气。但灵气本身是活泼的,具有‘灵性’的。强行禁锢,只会引起更剧烈的反抗和逸散。”

他走到控制台前,调出混沌理论的数学模型,开始与能量场模型进行叠加和修正。

“我们不应该试图完全‘锁死’它,而是应该构建一个动态的、内循环的‘小天地’。”林枫一边操作,一边阐述,眼中闪烁着悟道的光芒,“借鉴混沌理论,引入可控的‘内禀涨落’和‘奇异吸引子’概念。让被储存的灵气在这个微小的混沌系统内,自发地进行循环、演化,看似无序,实则被限制在一个特定的能级和空间范围内。对外,这个系统是稳定的,能量不会无故流失;对内,能量是‘活’的,可以随时被引导和提取。”

他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理论框架——“混沌锁灵模型”。这个模型不再追求绝对的静止,而是追求一种动态的、内蕴生机的平衡。它将锁灵阵纹设计成一种能够自我微调、引导能量内循环的复杂拓扑结构。

当这个新的模型被输入超算进行模拟时,屏幕上原本不断崩溃的能量场,第一次呈现出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光点如星云般流转的混沌球体!虽然依旧存在微小的能量起伏,但整体结构稳固,能量逸散率降低了数个数量级!

“成功了!理论上是可行的!”赵启明激动地声音发颤。尽管这只是一个理论模型,距离实现还有十万八千里,但它指明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似乎更贴近能量本质的方向。

理论突破带来了新的希望,但也给材料组和工艺组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混沌锁灵模型要求基质材料不仅要有高灵气亲和度,还要有极高的结构稳定性和能量传导的各向同性,能承受内部能量的动态涨落而不崩解。”材料组负责人看着模型要求,眉头紧锁。传统玉石虽然亲和度高,但结构脆硬,各向异性明显,显然不是最优解。

林枫再次提供了思路。他建议尝试将高纯度玉石纳米粉体,与经过特定符文能量场“预处理”的石墨烯、碳纳米管等新型材料进行复合,利用现代工艺制造出一种兼具灵气亲和性与宏观稳定性的“灵能复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