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馆长,你还记得李星辰(李建国)吗?”周老师突然问道,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茶杯上的槐花纹,“当年他总说自己能听见星星的声音,现在想想……”
“他听见的是人心。”林宇望着树冠间漏下的光斑,“那些他以为来自星河的呼唤,其实是无数人对美好的渴望。”
风穿过树叶,沙沙声里仿佛夹杂着旧时光的回响——二十年前李明(李建国)站在树下讲故事的沙哑嗓音,十年前孩子们围着他问“守护者什么时候再来”的稚嫩提问,如今朵朵清脆的笑声和轮椅的轱辘声交织在一起。
周老师抿了口茶:“你说,李星辰要是看到现在的纪念馆,会不会后悔当初编那些故事?”
“不会。”林宇摇头,“他编的故事给了人们希望,而我们让希望落了地——这才是最好的结局。”
傍晚,纪念馆的“微光墙”亮起了灯。五百六十三张写满故事的纸条在LED灯下闪烁,像一片温柔的星云。银发学者站在墙前,指挥着小机器人将每一张纸条的全息投影投射到纪念馆外的广场上——于是,广场上空浮现出无数光点:有外卖骑手头盔上的雨滴,有病房里千纸鹤的翅膀,有孩子们种下的向日葵,有轮椅碾过的金色落叶……
这些光点逐渐连接成一道虹桥,横跨在广场与老槐树之间。朵朵拉着哥哥的手跑过去,仰着头数:“那是周爷爷的星星糖,那是陈阿婆的千纸鹤,那是我帮妈妈洗碗的记录……”
林宇站在槐树下,望着虹桥上流动的光。他忽然明白,所谓“星河”从来不是虚幻的——它存在于周老师熬糖浆的煤油炉里,存在于朵朵笔记本上的铅笔印里,存在于每一个普通人愿意为他人多走一步的脚印里。
银发学者轻声说:“在我们的语言里,‘永恒’的意思是‘被不断讲述的故事’。”
“那我们的‘星河’,”林宇望着虹桥尽头的老槐树,“会永远被讲述下去。”
深夜,纪念馆的灯光一盏盏熄灭,唯有“微光墙”还亮着微弱的蓝光——那是为夜归人留的灯。林宇锁好大门,最后看了一眼广场上的虹桥投影,光点正渐渐暗去,像星星一颗颗隐入晨曦。
他转身走向老槐树,树影在月光下温柔地摇晃。树根处的新芽已经长成了半人高的小树,嫩叶上还挂着夜露,在月光下折射出细碎的光。
“李明(李建国),你看。”他轻声对着空气说,“没有星轨战舰,没有虹桥能量,可人们心中的光,比任何宇宙奇迹都更明亮。”
风穿过树叶,送来一阵若有若无的焦糖香——大概是周老师熬糖浆的煤油炉还没完全熄灭。林宇笑了,抬脚踩碎了一地斑驳的树影。
在永恒的微光里,每一个故事都是星辰的种子,每一份善意都是照亮未来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