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亮剑之团长到兵团司令 > 第292章 存人失地 壮士断腕

第292章 存人失地 壮士断腕(1 / 2)

虎头山,新一旅指挥部。

往日里还能听到远处训练场隐约传来的喊杀声,此刻却陷入了一种暴风雨来临前的死寂。指挥部内,煤油灯的光芒摇曳不定,将李云龙和赵刚的身影投在墙壁上,拉得忽长忽短,如同他们此刻焦灼不安的心情。

桌上,摊开着大大小小十几份刚从各地送来的侦察报告和情报汇总。李云龙的手指在一行行字句和简陋的地图上划过,每看一份,他眉心的“川”字纹就深刻一分。赵刚站在一旁,双手抱胸,目光同样凝重如铁。

“他娘的……”李云龙终于放下最后一份情报,从牙缝里挤出三个字,声音沙哑得厉害。他抓起桌上的搪瓷缸,猛灌了几口已经凉透的开水,试图压下喉咙里的干涩和心头的沉重。

“北路,确认是关东军第24师团主力,佐藤旅团打头阵,配属了完整的师团直属炮兵联队、骑兵联队、辎重联队,甚至还有一个战车中队!再加上那个独立混成第二旅团,以及至少一个团的伪军……粗粗算下来,超过两万鬼子伪军,正对着咱们的北线扑过来!”

李云龙的声音带着一种冰冷的寒意,“装备精良,补给充足,而且……这帮关东军,是憋着劲儿来报仇雪恨的。”

赵刚点了点头,拿起一份情报补充道:“南线的消息也确认了,日军第36、37、41师团,正在临汾、长治地区大规模集结,其先头部队已经开始向北压迫。总部判断,敌人意图在十天之内,完成南北对进的合围部署。我们新一旅,首当其冲。”

压力,如同实质般的巨石,沉甸甸地压在指挥部每个人的心头。两万多武装到牙齿的敌军,其中不乏号称“皇军之花”的关东军精锐,携带着复仇的烈焰,即将扑向这片并不算特别辽阔的根据地。

新一旅虽然经过休整补充,兵力恢复到一万多人,但面对如此强敌,无论是兵力、装备还是后勤,都处于绝对的劣势。

指挥部内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只有灯芯燃烧的噼啪声和李云龙粗重的呼吸声。

良久,李云龙抬起头,目光看向赵刚,问出了一个当前最核心的问题:“老赵,乡亲们转移得怎么样了?鬼子这次来者不善,实行的是‘三光’政策,告诉各级干部,做工作的时候要把话说透,别舍不得那些坛坛罐罐,房子烧了还能再盖,地荒了还能再种,人没了,就什么都没了!”

赵刚语气沉稳中带着一丝紧迫:“大部分村庄的转移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地方上的同志和各县大队、区小队动员得很充分,民兵也都组织起来了。

按照目前进度,再有一到两天,根据地内绝大部分群众,应该都能安全转移到预设的深山隐蔽点。粮食和重要财物也都在加紧埋藏。”

“好!这就好!”李云龙闻言,紧锁的眉头稍稍舒展了一些,他重重吐出一口浊气,语气坚定地说道,“老赵,你记得首长说过的话,‘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只要根据地的乡亲们能保住,咱们八路军的主力能保住,就算鬼子暂时占了这片山,用不了多久,咱们就能把它再夺回来!老百姓的心在咱们这儿,咱们就永远有根,就能继续发展壮大!怕就怕为了几间空房子,几亩薄田,把老百姓和部队都折进去,那才是最大的失败!”

这番话,既是说给赵刚听,也是李云龙在如此巨大压力下,对自己战略抉择的再次确认和坚定。他早已不是那个只知猛打猛冲的愣头青,残酷的战争和肩负的重任,让他学会了从更宏观、更长远的角度思考问题。

然而,就在这紧张的备战节骨眼上,一个意外的消息打破了指挥部内短暂的平静。特务营长小六子急匆匆地跑了进来,脸上带着焦急和无奈。

“报告旅长!政委!陈家庄那边……出问题了!”

“陈家庄?怎么回事?”李云龙心里咯噔一下。陈家庄是位于虎头山根据地周边的一个大村,人口不少,转移任务很重。

小六子连忙汇报:“是陈老太爷!就是那个在陈家庄德高望重的陈老爷子,都七十了!我们的人去做工作,劝他跟着转移,可他死活不肯走!

说什么自己年纪大了,土埋到脖子了,不想死在外面,要守着祖宅,跟小鬼子拼了!他这一带头,村里还有几十个跟他年纪差不多的老人,以及一些实在走不动的老弱,也都嚷嚷着要留下,说不能拖累队伍,要跟家乡共存亡!我们和地方同志嘴皮子都快磨破了,根本劝不动啊!”

“胡闹!”赵刚一听就急了,“这不是逞英雄的时候!鬼子毫无人性,留下就是等死!”

李云龙的脸色也瞬间阴沉下来。陈老太爷他听说过,是这一带有名的老秀才,知书达理,在乡间威望极高,很多村民都看他的态度。他要是坚持不走,影响太坏了,而且那几十条人命……

“这个老顽固!”李云龙骂了一句,但语气中并无多少责怪,更多是一种理解其心情却又不得不干涉的无奈。他看了一眼桌上堆积如山的军务,又想到那几十条可能无辜殒命的生命,猛地一跺脚:“老赵,这里你先盯着!小六子,备马!老子亲自去会会这个陈老爷子!”

赵刚也知道此事非同小可,处理不好会影响整个转移工作的士气,他立刻点头:“好,你去!一定要说服老爷子!这里交给我!”

事态紧急,李云龙也顾不上太多,带着小六子和几名警卫员,骑上快马,冲出旅部,朝着陈家庄方向疾驰而去。

山路崎岖,马蹄声碎。两个多小时的颠簸,众人终于赶到了陈家庄。往日里还算热闹的村庄,此刻显得异常空旷和寂静,大部分村民已经转移,只剩下一些干部、民兵和那几十个坚持不肯走的老人聚集在村中的祠堂前。

陈老太爷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旧长衫,须发皆白,身形佝偻,却拄着一根拐杖,倔强地站在祠堂门口,他身后是几十个同样年迈或行动不便的乡亲,眼神中带着一种认命般的麻木和与年龄不符的决绝。

看到李云龙和赵刚在一群挎着盒子炮的军人簇拥下大步走来,村里的干部和民兵们都松了口气,连忙迎了上来。

“李旅长!您可来了!”村干部像是看到了救星。

李云龙摆了摆手,目光直接投向被众人簇拥在中心的陈老太爷。他大步走上前,并没有摆出旅长的架子,而是对着老爷子抱了抱拳,语气带着尊重:“您就是陈老爷子吧?我是新一旅旅长李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