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王爷的机会一成熟,我便派人或是一支人马从东线秘密潜入吴国,从人力、物力上支持王爷夺权。再加上王爷多年韬光养晦积蓄的势力,到时一切自然水到渠成。”
陆俊仁若有所思地点头:“制造事端,拉陆天雄下马,为自己创造机会,果然是妙计!太子一番话,真是让陆某醍醐灌顶啊。”
半月后,李飞突然收到线报:陈吴边境突发激烈冲突,已造成数千士兵伤亡,数万百姓流离失所。
冲突的起因是一名吴国商人在陈国边境城镇贸易时,与当地货商发生争执,一时冲动竟杀了对方。他慌乱之下想要逃回吴国躲避罪责,却被闻讯赶来的群众拦住,最终扭送官府。可吴国边境守军得知消息后,执意要带人闯入陈国国境抢回商人,两国守军相持不下,对峙许久后终于爆发激烈冲突。
情况紧急,西线大统领赵大龙未经主公批准便率军抵抗入侵。如今战争暂时停止,两军进入对峙状态,赵大龙特向李飞请罪。
李飞心中疑惑:“陈国与吴国本是同盟,怎会无缘无故爆发冲突?”他深知,近二十年来,赵、吴、陈三国互相征战已是常态,一纸同盟协议根本无法遏制彼此吞并对方的野心。即便有同盟约束,也难以保证两国长久休兵。
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李飞本想暂缓战事——他组建的骑兵尚未经过实战,真实战力尚未得到验证。但事已至此,只能积极应对。
他当即下令:“第一,传令李拦路、伍抢劫,即刻调动兵力协防西线,做好随时开展大规模战争的准备。”
“第二,让根叔通过吴国的大根米行传话,邀请吴王见面协商,促成停战,结束此次争端。”
吴国宫廷内,吴王陆俊杰看完边境战报后,问道:“各位大臣,有何高见?我与陈国,是战是和?”
一名大臣出列奏道:“兵凶战危,不可轻启。此次纠纷应当协商解决。”
另一大臣附和:“我与陈国已有同盟契约,理应协商停战,继续履行同盟协议,全力应对东线虎狼之国赵国。”
陆俊仁见主和派占上风,连忙出列反驳:“陈国不过边陲小国,我吴国屈尊与他们结盟,他们本应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而非在边境大动干戈,让我军士兵蒙受惨重损失!”
陆俊杰却接话道:“我与李飞有过交集,他并非无事生非之人。此事定有误会,不如先听听陈国的说法,再做进一步打算。”
听闻这话,陆俊仁心底涌上一阵失望:“难道我的计策又要失策?所有努力都将前功尽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