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文化馆的展厅里,人声渐渐稠密起来。
各学校、街道的参展队伍基本布展完毕,带着好奇与些许竞争心态的学生们开始相互打量、品评着彼此的作品。
穿着中山装、神态严肃的干部模样的人也多了起来,在各展位间驻足流连,偶尔低声交谈,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了青春朝气与官方审视的独特氛围。
林家展位前,却经历了一番小小的波折。
周满囤父子那带着酸意的挑衅被林晓梅不软不硬地顶了回去后,虽暂时无人再来明着找茬,但那种因作品材质过于“朴素”而带来的无形压力,依旧笼罩着这片小小的空间。
一些穿着簇新蓝布制服、来自区重点中学的学生路过时,瞥见那堆着铁皮盒和竹木模型的展台,眼中难免流露出几分不易察觉的优越感。
林晓梅起初还有些不自在,但看到大哥林向阳始终一副气定神闲、专注于调整水锤泵模型最后细节的模样,她也渐渐沉下心来。
她学着大哥的样子,不再去在意那些飘忽的目光,而是将展台上每一个暖手铁盒的位置都摆放得一丝不苟,将那份集体材料展板又仔细抚平了一遍。
就在这时,先前被工作人员匆匆请走的区文教局王科长,再次陪同着那位白发苍苍、气质儒雅的老者回到了主展厅。
他们的身后,还跟着几位看起来像是工作人员或随行干部的人。
这一行人的出现,立刻吸引了全场大部分的注意力。
王科长的目光在展厅内扫视,很快便定格在红星街道的展位上,脸上堆起热情的笑容,引着白发老者径直向这边走来。
“沈工,您看,这就是我刚才跟您提过的,红星街道‘向阳学习小组’的林向阳同学和他的妹妹林晓梅。”
王科长抢先一步,向老者介绍着,语气中带着明显的推介意味。
“他们的‘暖手铁盒’和这个‘水锤泵模型’,可是解决了不少实际困难,上次市报都报道过的!”
被称为“沈工”的老者微微颔首,镜片后的目光温和而专注地落在林向阳和林晓梅身上,最后缓缓扫过他们身前的展品。
他的眼神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在材料的简陋上停留,反而像是在欣赏什么艺术品般,仔细打量着水锤泵那利用杠杆和气压原理巧妙衔接的竹木结构,以及那些看似粗糙、却被擦拭得干干净净的暖手铁盒。
“林向阳同学,林晓梅同学,你们好。”
沈工开口了,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让人安静的磁性,“我是沈怀儒,在研究所工作。能给我介绍一下你们的作品吗?”
他的态度平和,没有居高临下的审视,更像是一位充满好奇心的学者在请教。
林向阳心中那根紧绷的弦微微松动了一丝,但警惕并未放松。
他上前半步,微微躬身,态度恭敬却不卑怯:
“沈工您好,王科长好。这是我们做的‘煤核余热暖手铁盒’,主要是利用烧过的煤核渣和沙子储存热量,给同学们上课时暖手用。”
他没有急于展示更复杂的水锤泵,而是先从最朴实、最贴近生活的暖手铁盒开始。
他拿起一个铁盒,拆开布套,展示内部结构,语言简洁明了地解释着原理:“……煤核渣孔隙多,能存住热,释放得也慢。铁盒子导热快,能把炉壁的余热引过来。外面套上布,防止烫伤,也能保温久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