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阳光,透过第七中学高一二班教室的窗户,在水泥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空气里弥漫着粉笔灰和旧书本特有的气味,夹杂着少年们略显躁动的呼吸声。
期中考试“双榜首”的余温,仍在林向阳和他所在的大杂院里悄然流淌。
那顿庆祝的猪肉饺子带来的满足与欢愉,早已化作更深的动力,推动着林家兄妹在各自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林向阳享受着这份凭借实力赢得的、略带疏离的尊重,但也时刻提醒自己,需如履薄冰,不可沉溺。
此刻,讲台上站着的,是教授地理的崔老师。
一位年近五十、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戴着厚重黑框眼镜的老先生。
他教学严谨,甚至可称古板,对课本有着近乎执拗的遵从,最不喜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超纲”的奇谈怪论。
“……综上所述,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足以支撑我们独立自主地完成社会主义建设。”
崔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重重地点了点,“尤其是东北地区,鞍山、本溪的铁矿,抚顺、阜新的煤矿,构成了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础。这一点,大家必须牢记!”
他扶了扶眼镜,目光扫过台下,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
大部分学生都低头奋笔疾书,记录着这考试的重点。
林向阳坐在后排,同样在认真听讲。对于这个时代的地理认知,他抱着学习和补充细节的态度。
只是,当听到崔老师以无比肯定的语气,将“地大物博”局限于课本上那有限的几处矿产时,他内心深处属于未来的广阔视野,不禁泛起一丝微澜。
他知道的更多,更多。
那些沉睡在广阔国土之下,尚未被这个时代充分认知的“工业血液”,那些关乎未来国运的战略资源……
“当然,”
崔老师话锋一转,似乎想拓宽一下学生的视野,但语气依旧带着固有的框架。
“世界上其他地区,也有其重要的资源。例如,中东地区,沙漠广布,环境恶劣,但据西方地质学家考察,可能存在一定的石油储藏。不过,其开采难度极大,且多为西方列强所控制,于我意义不大。”
他这番带着时代局限性和信息壁垒的论述,本是为了衬托我国“自力更生”的正确性。
然而,“中东”、“石油”这几个字眼,却像钥匙一样,瞬间打开了林向阳脑海中那座庞大的信息库。
未来几十年的世界能源格局、那些牵动国际风云的巨型油田名字,如同地图上的光点,骤然亮起。
他下意识地,轻轻摇了摇头。
并非挑衅,只是一种基于绝对信息差的本能反应。
这个细微的动作,却没有逃过一直在讲台上俯瞰众生的崔老师锐利的眼睛。
崔老师的讲课声戛然而止。
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所有学生都疑惑地抬起头。
只见崔老师脸色沉了下来,目光如同探照灯般,牢牢锁定在林向阳身上。
“林向阳同学,”
他的声音带着明显的不悦,手指敲了敲讲台,“你摇头,是对老师刚才所讲的内容,有什么不同见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