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考高中的想法(1 / 2)

一九五三年的春天,似乎比往年来得更迟缓一些。

料峭的寒风依旧盘踞在四九城的大街小巷,不肯轻易退去,唯有墙角砖缝里顽强钻出的几抹嫩绿,昭示着季节不可逆转的更迭。

林家屋檐下,“向阳互助组”的牌子经过一段时间的风吹日晒,边缘已微微卷曲,却不再像初挂时那般引人非议。

连续为机械厂宿舍维修门窗的稳定收入,以及偶尔接到的邻里修补活计,像涓涓细流,虽不汹涌,却持续地滋养着这个曾经干涸的家庭。

那堆曾被王翠花嗤之为“破烂”的自行车零件,在林向阳灵巧的双手和晓梅日益精进的“盘活”策略下,也已消化近半,转化为家庭账本上一个个扎实的数字。

生活仿佛驶入了一条相对平缓的河道,不再有惊涛骇浪,只有日复一日的劳作、学习和对未来的精打细算。

晓梅的成绩在班级里一骑绝尘,卫国在大哥的引导下,对机械结构的兴趣与日俱增,连最枯燥的识字课也能耐着性子多坐一会儿。

晓雨则像一株汲取了足够养分的小苗,脸上的怯懦渐渐被属于这个年纪的活泼取代,只是那双过于清澈的眼睛,依旧保持着对周遭细微动静的敏锐捕捉。

然而,林向阳心中那根关乎长远发展的弦,从未放松。

他深知,眼下的安稳如同河面的薄冰,看似平静,却承受不住更大的风浪或更沉重的期望。

弟妹们的未来,尤其是晓梅那显而易见的学术天赋,绝不能困于这方寸大院,被眼下这“手艺活”的温饱所局限。

知识,系统性的、更高层次的知识,才是打破阶层壁垒,真正掌控命运的钥匙。

他的目标,早已越过糊口谋生的矮墙,投向了更远的地方——高中,乃至大学。

这个念头,在夜校的灯光下,在翻阅晓梅带回来的、对他来说过于浅显的小学课本时,变得愈发清晰和迫切。

他需要一个更广阔的平台,一个能系统学习数理化,能接触到更前沿知识,能为那个遥远但终将到来的“春天”积蓄力量的环境。

但横亘在他面前的,是第一道看似难以逾越的鸿沟——年龄。

他已年满十七岁。

在这个扫盲运动方兴未艾、义务教育尚未普及的年代,十七岁,意味着早已超过了正常升入高中的年龄线。

绝大多数同龄人,要么已进入工厂学徒,要么在家务农,要么就像他之前一样,在生存线上挣扎。

按部就班地参加小学毕业考,再升入初中,对他而言,时间成本高昂到无法承受。

他需要一条捷径,一个能让他直接叩开高中大门的契机。

“什么?你想直接考高中?”

当林向阳在一个晚饭后,将自己的想法向弟妹和盘托出时,最先惊呼出声的是晓梅。

她放下正在核算的账本,大眼睛里充满了震惊与不解。

“大哥,高中……那不是要念完初中才能考吗?你……你连小学毕业证都还没有啊!”

晓梅的逻辑清晰而直接,点出了最核心的障碍。

卫国正拿着一个林向阳给他做的、用于理解杠杆原理的简易模型摆弄,闻言抬起头,瓮声瓮气地说:“大哥,上学多没劲,还不如咱们一起修东西挣钱。”

在他朴素的认知里,能挣钱养家就是最大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