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是啊,”卫国被问得一愣,“那卖冰雕的都用厚棉被捂着呢,我估计也撑不了多久,从城外冰窖拉进来,路上就得损耗不少。不然咋卖那么贵?”
林向阳的心脏砰砰跳动起来。
一个模糊的商机在他脑海中逐渐成型。
他不再犹豫,立刻召集弟妹,召开了一次临时的“家庭战略会议”。
“我有个想法,”林向阳开门见山,目光扫过三张稚嫩却信赖地看着他的脸,“我们或许可以尝试做冰雕的生意。”
“冰雕?”
晓梅第一个提出质疑,“大哥,那东西咱们不会雕啊,而且,怎么保存?怎么运?咱们可没棉被,也没车。”
“雕刻我们可以从简单的开始学,或者,我们可以不直接卖冰雕,”
林向阳思路飞快,“我们可以做‘冰灯’!找各种形状的破盆烂碗,装上水,冻一夜,抠出来,中间挖个坑放蜡烛或者小油灯!这个简单,卫国和晓雨都能做!”
他顿了顿,指向窗外:“难点在于运输和保存。你们想,如果我们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哪怕只是帮那个卖冰雕的,或者别的想做这生意的人,把冰雕安全地、少损耗地运到更远、更需要的地方,这中间,是不是就有我们的机会?”
卫国听得眼睛发直,晓梅则陷入了沉思,手指无意识地在账本上划拉着。
“大哥,你的意思是……咱们不直接卖冰雕,咱们……‘送’冰雕?”卫国试图理解。
“可以这么理解,提供‘保温运输’的服务。”
林向阳肯定道,“但这需要方法。”
他再次将目光投向那堆废旧物资。
“我们需要制作一个简易的‘保温运输箱’,或者叫‘保温链’。”
接下来的半天,林家兄妹再次化身“研发小组”。
林向阳的设计思路很明确:利用物理隔热原理,制造一个相对密闭、能延缓热量交换的容器。
材料依旧是那些别人眼中的“废料”。
他找出几块相对平整、大小合适的旧木板,让卫国用钉子和铁丝,勉强拼凑成一个带盖子的、类似大号箱子的粗糙木箱。缝隙很大,显然不具备任何保温能力。
“这不行啊大哥,四处漏风。”卫国拍打着木箱,发出砰砰的响声。
“别急,这只是骨架。”林向阳胸有成竹。
他让晓梅和晓雨找出家里所有不用的、破旧的棉絮、烂布头、甚至干燥的稻草(之前修房顶剩下一点)。
然后,他亲自动手,将这些填充物,一层层、密密实实地铺垫、塞满木箱的内壁、底部和盖子内侧,用浆糊和细绳勉强固定,形成一个厚厚的“隔热层”。
为了增强效果,他甚至还尝试着在隔热层内侧,用防水的油纸(之前包年画剩下的)贴了一层,希望能阻隔水汽和空气的直接对流。
一个臃肿、丑陋但看起来颇为厚实的“土法保温箱”初具雏形。
“这……能行吗?”晓梅看着这个怪模怪样的箱子,表示怀疑。
“理论上可以延缓散热,但效果需要验证。”林向阳很务实,“而且,这只是静态保存。运输过程中的震动、颠簸,可能会破坏结构,加速融化。”
运输工具也是个问题。他们不可能像那个汉子一样推独轮车。
林向阳的目光,落在了院角那几块被孩子们玩坏了的、用来滑冰嬉戏的简陋木板上。
雪橇!
北方冬季常见的、依靠摩擦力小在雪地或冰面上滑行的工具!虽然现在雪不算很厚,但街道上的积雪被压实,形成了一层冰壳,完全可以利用!
他立刻带着卫国,将那几块破木板改造、加固,用剩下的铁条做滑轨,制作了一个简易的、可以拖行的雪橇。
“保温箱”加上“雪橇”,一套原始的“雪橇+棉被保温链”运输方案初步形成。
但理论需要实践检验。
林向阳决定进行一次极限测试。
他找来一个破瓦盆,装满水,放在窗外冻了一夜,成功得到了一个实心的大冰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