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这是干什么呢?”
中年市管员开口,语气带着审视,但已没有了最初的严厉。
林向阳转过身,脸上露出一个符合他年龄的、略带腼腆却又不失礼貌的笑容,主动解释道:
“叔叔您好。我们是中心小学和附近大院的孩子,正在完成一项学校布置的课外实践作业,主题是‘体验生活,服务邻里,学以致用’。”
他话语流畅,毫不怯场,指了指烤炉和酸梅汤:
“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在街道和家长的允许下,进行这个小规模的便民服务点运营,目的是为了将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比如晓梅的记账算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同时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光荣,培养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卫国在记录工具改良对效率的提升,晓雨在观察学习与人沟通的技巧。”
这一套结合了政策口号(为人民服务)、教育理念(学以致用、课外实践)和实际情况(街道允许、家长知晓)的说辞,逻辑清晰,立意“正确”。
瞬间将商业经营行为拔高到了“社会实践”和“学习锻炼”的层面!
中年市管员和他身后的同事面面相觑,一时竟有些不知如何应对。
查封一个违规小摊贩简单,但干涉几个孩子(尤其是其中还有明显是优等生的晓梅)的“课外实践作业”,这传出去,味道就完全变了。
尤其是在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时代背景下,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这种“有益”的实践,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妥?
“课外实践?有学校的证明吗?”
另一个稍年轻的市管员忍不住问道,试图找到破绽。
林向阳心中早有预案,他脸上适时地露出一丝“被质疑努力成果”的委屈,但依旧保持着礼貌:
“证明……陈老师(晓梅的班主任)和李主任(街道办主任)都知道我们在进行这项活动,还鼓励我们要认真记录、好好总结呢。这本身就是锻炼我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事事都要开证明,那实践的意义不就打折扣了吗?”
他巧妙地将问题反抛了回去,暗示对方不应拘泥于形式,而应看到实践的“本质”。
同时,抬出了学校和街道两位有分量的人物,虽然只是“知道”和“鼓励”,并未有书面证明,但在这种情境下,已足够形成一定的威慑和说服力。
中年市管员的目光再次扫过摊位。他看到晓梅那工整的账本记录(虽然只看到一角),看到卫国那根明显经过改造、带有轴承结构的“专业”扁担,看到几个孩子虽然衣着朴素但干净整洁,眼神清澈(除了卫国有点紧张),确实不像纯粹为了牟利而奔波的小贩。
尤其是林向阳那不卑不亢、条理清晰的应对,更让他觉得这几个孩子“不一般”。
他沉吟了片刻,脸上的严肃神色缓和了不少。
他甚至还弯腰看了看烤炉,闻了闻香气,点了点头:“嗯,看着是不错。既然是学校的实践活动,那就要注意安全,遵守秩序,不要影响交通和环境卫生。”
“我们一定注意!谢谢叔叔提醒!”林向阳立刻保证,心中暗暗松了口气。
中年市管员直起身,对同伴们使了个眼色,几人没有再深究,转身朝着下一个摊点走去。
直到那几名市管队员的背影消失在街角,林家兄妹四人紧绷的神经才彻底松弛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