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星υ1作为系统中最亮的成员,是一颗典型的红巨星,已经耗尽了核心的氢燃料,现在通过壳层氢燃烧维持能量输出。
其伴星υ2则是一颗质量较小的主序星,光谱类型约为K2V,质量估计为太阳的0.8倍。
这对双星的轨道平面与我们的视线方向夹角约60度,使得我们能够观测到完整的光谱变化。
外围的两颗伴星υ3和υ?则距离主对更远,轨道周期可能长达数万年。
υ3是一颗F型主序星,视星等约8.5等;υ?则更暗,可能是一颗M型矮星。
这种多层次的多重星系统在银河系中并不常见,其形成机制和长期稳定性都是天体动力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化学组成与核合成痕迹
长蛇座υ主星的化学组成展现出许多有趣特征。
光谱分析显示,这颗恒星的金属丰度([Fe/H])约为-0.15,意味着其铁元素含量约为太阳的70%。
这种略低于太阳的金属丰度表明它形成于银河系化学演化中期。
更值得注意的是,其碳、氮同位素比例(12C/13C≈20)明显低于太阳系值(89),这表明恒星内部通过循环已经将部分原始碳转化为氮,这些核反应产物被对流带到表面。
通过高分辨率光谱,天文学家在这颗恒星的大气中检测到了多种元素的丰度异常。
特别是钡、镧等s-过程元素略有增强,这可能源于伴星物质转移或恒星内部慢中子捕获过程的产物。
这些化学指纹为研究恒星内部的核合成和物质混合机制提供了直接证据。
这颗恒星的运动学特性同样富有研究价值。
它的空间速度相对于本地静止标准(LSR)约为30公里/秒,轨道偏心率适中(约0.2),在银河系中的运动轨迹相对规则。
这种运动学特征与银河系薄盘星族一致,表明它形成于银河系相对平静的时期。
径向速度测量显示系统整体正以约12公里/秒的速度远离我们,自行运动则约为每年0.05角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