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等杨主任把故事讲完,林书记就抬脚走回了大队部——这事,他得跟张振山说。
张振山,就是沈卫东他娘现在的丈夫。
沈卫东他娘,当年可是石桥子公社最漂亮的“识字班”。
那个年代,农村都管姑娘叫“识字班”,因为公社、大队会在农闲时,组织没文化的姑娘、媳妇去“扫盲班”学文化。所以,人们就把在“扫盲班”学习的姑娘叫“识字班”。
已婚妇女虽说也要去“扫盲班”学习,但人们还是称呼她们“谁家的媳妇”;只有未婚且识字的大姑娘,才能被叫成“识字班”。
能被叫成“识字班”,姑娘们就挺骄傲了,更别说还是公社最漂亮的“识字班”——想想沈卫东他娘那时的心气,得有多高啊!
沈卫东他娘叫王桂芝,是家里的老大,
那时候,有五个孩子的家庭很常见,还有七八个孩子的呢。
只不过王桂芝的爹娘,有些太重男轻女了。
即便心气再高,王桂芝的婚姻大事,还是得听父母安排。
林书记那时候也是个年轻小伙子,他也想娶公社最漂亮的“识字班”。
当然,想娶这位“识字班”的,可不止小新庄的小伙子——公社不少大队的小伙子,见过王桂芝后,都有了娶她当媳妇的心思。
上门提亲的媒人,差点把王桂芝家的门槛踩烂。
张振山,就是托媒人上门提亲的小伙子中的一个。
王桂芝的爹娘不光重男轻女,还贪财爱算计。
那时候农村社员家的条件都差不多,在这些小伙子里,找不出能拿出太多彩礼的人家,所以他们只能拒绝上门说亲的媒人。
有个媒人被拒绝后没立刻走,又跟王桂芝爹娘说起了另一个小伙子的家庭条件——她说的这个小伙子,就是沈卫东他爹。
沈卫东他爹是冀省长平县人,爹娘在他五六岁时相继去世,是三叔公把他接回家抚养长大的。
他十六岁参军,二十三岁退伍,因为在部队立了三等功,退伍后没回农村,三叔公帮着托关系,让他去了邻省龙城的纺织厂工作,在厂里干了一年就当上了车间段长。
没爹娘拖累,还是城里工人,手里还能拿出王桂芝家要的彩礼——这样条件的好小伙子,哪儿找去啊!
于是,在王桂芝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她就有了个城里对象。
沈卫东他爹虽不是王桂芝的理想对象,但爹娘的意愿不能违背,再想到自己要嫁到城里,她也就点头同意了。
王桂芝跟沈卫东他爹结婚后第二年,就生了沈卫东,小日子过得让娘家人羡慕得不行。
沈卫东他爹待岳父岳母,真跟待自己亲爹娘一样,有一点好东西,都留着让王桂芝回娘家时带上。
可王桂芝的幸福生活,在沈卫东六岁那年戛然而止——沈卫东他爹没了,是因公殉职。
纺织厂为了照顾他们孤儿寡母,开会研究要安排王桂芝进厂里工作。
可就在那几天,她却决定带着沈卫东改嫁陈永泉。
王桂芝有了新丈夫,厂里自然不会再浪费一个正式职工名额给她。
原本母子俩该有更好的生活,她却选了自私自利、还爱算计的陈永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