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卫东被他问得不好意思了,想矢口否认,但想到对方是大领导,只好点头承认。
“不要闹情绪嘛,咱们有些领导思想还没打开,你要多些耐心。”
沈卫东忙解释道:“朱部长,我是闹了点情绪,但主要还是这段时间太忙了,没时间过去。等我回去抽时间就去找常市长谈这件事,一定想办法让项目计划落地。”
“好!我就喜欢你这个年轻人的魄力!城市建设一定要有突出的地标建筑,咱们的深圳之所以是特区,就是要特事特办。只要你敢想,国家就会大力支持你们。”
朱部长说话铿锵有力。
沈卫东喜欢这样的领导,几句闲谈下来,便不再拘谨了。
话题很快转到他和黄志林这次过来的目的上。
朱部长听完食品公司的事情原委后,笑着问沈卫东:“小沈,你是理解内地一些领导作风的,先不用管他们,你有什么新想法,说给我听听?”
沈卫东点点头,便把昨天跟黄志林说的建分厂和融资方案详细复述了一遍。
朱部长听完,毫不犹豫地大手一拍沙发扶手道:“不错!我同意你的方案和想法。这件事我会找进出口管理委员会说一说——改革步子就要迈大一些,弄个保守的领导过去,不就是乱弹琴吗?你们回去整理一份方案文件交给孙主任,审核没问题了,就按你们提出的方案去做。我原则上是支持你们的,你们可别让我失望啊!”
沈卫东和黄志林连忙保证,三年内至少建五家分厂,以后还会陆续建厂,争取尽早建成全国性的食品生产网络。
与朱部长的交谈十分愉快。
两人离开外经部时,心里的阴霾早已消散无踪。
建分厂和融资方案是沈卫东提出的,方案文件自然也要由他来写。
车子先把沈卫东送回家,黄志林随后便离开了。
沈卫东一到家,就开始动笔写方案。
小曼今天没去上班,她和杨立中去火车站接杨耀奎一家人了。
杨耀奎平时工作忙,但杨立中结婚,他怎么都要过来。
后天就是举办婚礼的日子,他能提前一天赶来,已是好不容易挤出的时间。
孙姨已经不在江岔县了,她的工作调回到了省城“吉大”医院。孙教授一个人在省城生活太孤单,孙姨便跟杨耀奎商量,想把家搬到省城,跟父亲一起过。
杨耀奎想到小杨洋已经三岁,到了上托儿所的年龄,省城各方面条件都比县里好,便让孙教授帮忙找关系,把孙姨的工作调回了省里。
他自己留在江岔县,也能专心工作。
这次杨耀奎一家三口来京城参加杨立中婚礼,孙教授也跟着一起来了。
学校马上就要放寒假,他不愿意一个人待在家里,到了京城还能跟亲家坐一块儿聊聊天。
小曼接到杨耀奎一行人回到家时,沈卫东也刚回来没多久。
杨耀奎好长时间没见着沈卫东了,眼下确实有不少话想跟他说。
他们县目前也在找经济发展的突破点,他这个姑爷如今本事可大了,县里能不能找到发展突破口,多半要靠沈卫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