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卫东花了260万港币买下了黄老在中环“维玺大厦”的1300英尺精装公寓,在港岛总算是有了落脚的地方。
购买两套公寓的款项,一共是389万港币。钱给完后,办理产权转移还得等沈卫东拿到港岛“永久性居民身份证”——距离“人民入境事务处总部”工作人员说的一周时间,还剩两天。
沈卫东跟郝强住进新公寓也已经两天了。
这两天,他满脑子都是“购物广场”的规划,总捋不清思路,觉得差了点什么。
实在琢磨不透时,他便将意识沉浸在“时光便利店”里,盯着未来城市中“万达广场”的广告反复观看、琢磨。
渐渐地,模糊的思路清晰起来:商业体不只是堆砌商铺,而是能把人留住的“地方”。
他把“购物广场”的定位定在西环家庭型社区商业体,避开中环的高端路线,专门盯紧周边住宅集群的刚需。
随后在纸上逐条列下业态:首先得有超市,卖粮油、生鲜这些日常货品,把周边分散的小贩生意拢过来,让居民不用再跑几条街买米买菜;接着是百货区,不用搞奢侈品,就卖平价成衣、日用百货,从老人的棉鞋到孩子的书包都能买到;然后是美食区,港式茶餐厅、粥面铺、点心档都得有,一家人逛累了能坐下吃口热的,省得再往别处找馆子。
孩子的需求也不能漏——设个儿童娱乐区,摆上滑梯、积木池,妈妈们逛街时能把娃托付在这儿;年轻人也得有去处,加个电玩城,放几台时下港岛刚流行的街机,让年轻男性也有光顾“购物广场”的理由。
最后,还得有能聚人的地方:一楼留一片休闲广场,摆几张长椅,街坊们买完东西能歇脚聊天。
港岛人爱好看电影,电影院更是年轻人必去的场所——“万达广场”里就有电影院,可港岛的购物广场还没有这种配置,所以电影院是一定要有的。
把这些思路在脑子里过了一遍,沈卫东忽然想起一句合适的广告词,随手在纸上写下一行字:“一家三代逛一天,不用转场不用跑”。可不是嘛——老人能在超市买日常用品、在休闲广场歇脚,年轻人能去电玩城、电影院,孩子有娱乐区可玩,一家人从早到晚在这儿都有得逛、有得待,这不正是西环居民最需要的样子?
他对着纸上的字点点头,笔杆在手里转了一圈,总算觉得这规划有了实实在在的骨架。
想到给“购物广场”取名时,沈卫东脑子里浮出两个字——“东大”。
东方只有一个大国,就是“华国”,取名“东大广场”,他要的就是这个寓意。
完整的《东大广场企划书》很快写完了。
又过了两天,终于到了去“人民入境事务处总部”领取港岛“永久性居民身份证”的日子。
只是沈卫东没料到,他和郝强刚拿到身份证,闪光灯“咔嚓咔嚓”地就又响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