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没事的,你太太很漂亮,你也很英俊,我能和你们夫妻做朋友吗?”
沈卫东对她友善地点点头,然后把外国女人刚才说的话跟小曼复述了一遍。
小曼忙朝着外国女人笑着点点头。
沈卫东和小曼跟外国女人互通了姓名。
外国女人名叫珍妮弗,来自美国,是一名记者。
她受《华尔街日报》派遣到京城办事处,负责真实记录华国转型时期的社会万象,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世界。
珍妮弗初到华国首都京城,便穿梭于京城的大街小巷,目睹着老京城胡同里古玩店的热闹,欣赏着遛鸟的老者与小脚老太太这些即将消逝的传统画面。
同时,她也感受到京城街头巷尾涌动着的新思潮,知道这是经济改革浪潮下新思想、新事物的萌芽,她要为西方世界报道出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中国形象。
与珍妮弗交谈中,沈卫东和小曼深切感受到西方思想的开放,更感受到珍妮弗那种无所顾忌的热情。
两人虽然跟她说话时仍显得拘束,但也渐渐变得自信、自然了。
离开“友谊商店”时,小曼在珍妮弗的建议下,买了好几套内衣、睡衣。
分别时,双方各自留下了联系方式。
往回走的路上,小曼一直跟沈卫东讨论着珍妮弗。
珍妮弗是小曼真正接触到的第一个外国人,看着她说话和动作,都洋溢着自信的快乐。
小曼开始羡慕她,对国外生活有了向往。
沈卫东看着小曼痴迷西方社会的神情,想了想对她说:“小曼,咱们国家跟西方国家相比,贫穷、落后都是事实,对他们先进的富裕生活羡慕是难免的,但我们也不要妄自菲薄。你见过几十年后华国各式各样的商品,那个年代,咱们国家好像不比西方国家差。几十年只是一代人的时间,而这一代人不正是我们吗?”
小曼停下脚步,转头看着沈卫东。
此时沈卫东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她突然懂了,有些自惭形秽。
“东东,我刚才是被珍妮弗的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了,你说得对,一代人的努力就可以赶超他们,我们凭什么要向往他们的生活,我们可以追赶啊!”
沈卫东笑了,他拉着小曼的手往前走。
“小曼,这么想才符合当下年轻人的新思想,我们肩上是有重担、有责任的。”
小曼赞同地笑了笑说:“东东,我知道‘时光便利店’为什么会出现在你脑袋里了?”
“为什么?”沈卫东好奇地问。
“因为你有责任心,有使命感,一定能为这个时代做些什么,这就是‘时光便利店’找上你的原因啊。”
沈卫东对小曼的话不置可否。
新思潮一直都在冲击着当代年轻人的思想壁垒,不过这其中不包括沈卫东,因为他的壁垒早就坍塌了。
时代走向已经明确,沈卫东也有着自己的目标,他还在等,因为华国开放和包容的时代还没到来。
回到家里,沈卫东和小曼跟朴顺姬说了买房子的事情。
朴顺姬没想到沈卫东两口子真的花了一百五十万买了那户商铺。
欣喜之余,她对两人的身份背景又有了重新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