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就盼着孩子们能常在一起。”老先生看着两个孩子的背影,对苏晚和林砚说,“我那口子在世时,总说中秋的月亮最圆,人也该团圆。”
苏晚想起八年前的中秋,她在南方的出租屋里,看着窗外的月亮,手里攥着林砚寄来的月饼,咬了一口,甜得发苦。那时从没想过,八年后的中秋,会有这么多人围在一起,连空气里都飘着团圆的味道。
中秋那天,林砚早早下班,带着思砚去买了个兔子灯笼。小家伙提着灯笼在院子里跑,灯笼上的兔子耳朵一晃一晃的,像真的在跳。母亲在厨房忙碌,炖着的鸡汤在砂锅里咕嘟作响,苏晚则在摆月饼,五仁的、莲蓉的、豆沙的,摆了满满一盘子。
“小时候总嫌五仁月饼不好吃,现在倒觉得香了。”林砚咬了口月饼,笑着说。
“人老了,口味也会变。”母亲端来刚炒好的栗子,“就像我,以前不爱吃南方的米,现在觉得比北方的面还顺口。”
思砚拿着块月饼,踮着脚要喂苏晚,月饼渣掉了满身,惹得大家一阵笑。月亮慢慢爬上树梢,银辉洒满院子,老槐树的影子在地上晃悠,像个温柔的守望者。
“妈,明年春天,我们回北方看看吧。”苏晚突然说,“带思砚去看看您说的麦子地,去爬爬林砚小时候爬过的山。”
母亲的眼眶亮了:“好啊,好啊。”
林砚握住苏晚的手,指尖的温度透过皮肤传来。他知道,她是想让母亲安心,也想让思砚看看他们长大的地方。那些曾经隔着千山万水的牵挂,如今终于能在团圆的月光里,找到最踏实的归宿。
夜深了,思砚趴在林砚怀里睡着了,手里还攥着半块月饼。母亲回房休息后,苏晚和林砚坐在院子里,看着天上的圆月,没说话,却觉得心里格外安宁。
“还记得那年中秋,我给你寄的月饼吗?”林砚轻声问。
“记得,五仁的,硬得硌牙。”苏晚笑着说,“但我还是吃完了。”
林砚低头吻了吻她的发顶,月光落在他们交握的手上,像一层薄薄的银霜。
这个中秋,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只有月饼的甜、桂花的香和身边人的温度。但他们都知道,最圆满的幸福,从来都藏在这些平凡的瞬间里,像天上的月亮,不炽烈,却足够明亮,能照亮往后每一个需要牵挂的夜晚。
而那些曾经的错过与等待,那些在异乡独自望月的孤独,终究在这团圆的月光里,化作了嘴角的笑意,和眼里的星光,温暖了往后漫长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