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学术盛事(1 / 2)

四月的京市,春寒还没完全散去,早晚风里还带着点扎人的凉意,只是少了冬天那股子刺骨劲儿,多了些沙尘的干味。

护城河里的冰早化透了,水泛着冷光,风一吹皱成一片;岸边的垂柳抽了芽,嫩黄的小芽儿细得像针,风一拂晃悠。

北海公园的白塔杵在那儿,安安静静的,看着这城一点点从冬天的沉郁里醒过来。

就在这冬去春来的当口,市教育局和科协一起办的“京市一九七七年中学生数理化学科竞赛”,趁着周末开始了。

算是桩难得的学术盛事,多少带着点“知识重新受重视”的信号,跟这季节似的,透着股子往上冒的劲儿。

竞赛地点选在了劳动人民文化宫——以前是皇家祖庙,红墙被晒得发暖,黄瓦在太阳下亮堂堂的,里头几百年的松柏杵着,枝桠遒劲,满是老京城的厚重劲儿。

大清早,文化宫里头的一座大殿被改成了考场。

宫门敞着,殿里没什么花里胡哨的装饰,摆了一排排简易木桌木凳,整整齐齐的。

讲台前挂着条红横幅,黄字写着“京市一九七七年中学生数理化学科竞赛”。

殿里光靠高窗透进来的自然光,浮尘在光里飘着,安安静静的,但透着股子紧张感。

苏禾来得早,抬头看了眼红墙和横幅,深吸了口气——空气里有老木头的味儿,还有点土腥气,但奇异地减轻了紧张感。

笑了笑,也算提前感受一下考试氛围,顺便锻炼下如何放松心情。

跟着其他考生往里走,找到位置坐下,手放在桌沿上,心里没多紧张,倒有点像要验收这阵子复习的成果。

这竞赛对苏禾来说,不只是比成绩,更是块“试金石”,看看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水平。

考场外跟里头是两种光景。

没后世那种家长扎堆等的热闹,但也来了不少人:各校的带队老师、几个学校领导,还有扛着相机的记者。

这种全市尖子生聚一块儿的事儿,在当时算条不错的正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