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龙吟关原(1 / 2)

天启十五年,正月十五,大明元宵节。

日本,美浓不破郡,关原盆地。

这片被誉为“决定天下归属之地”的狭长盆地,此刻再次被铁与血的气息笼罩。六十余年前,德川家康于此击败西军,奠定江户幕府两百余年基业。如今,历史的车轮仿佛重新碾过同一道车辙,只是对阵的双方,已然换了乾坤。

寒风卷过枯黄的野草,掠过如林的各色旌旗。德川幕府倾尽最后国力,凭借“征夷大将军”的权威,强行征调了来自本州、东北地区共计超过三百余藩,总计号称“二十万”(实约十五万)的大军,云集于此。

德川家光将其视为挽回国运的最后一搏,意图复制其祖父的辉煌,在这“天下咽喉”之地,一举歼灭自登陆以来便势如破竹的明军西路军。

联军阵前,代表德川家的三叶葵纹旗、前田家的梅钵纹、上杉家的竹雀纹、伊达家的竹雀纹等各大名旗帜猎猎作响,看似军容鼎盛。阵型依旧沿袭战国旧法,分为前锋、中央、左右翼、预备队。身着华丽大铠或当世具足的武将们骑在矮小的木曾马上,声嘶力竭地鼓舞着士气。大量的足轻手持长枪、弓矢,以及部分仿制自葡萄牙的“铁炮”,但更多的是传统的冷兵器。他们寄希望于兵力优势、武士的决死冲锋,以及所谓的“关原神灵庇佑”。

然而,在这看似庞大的军阵深处,却弥漫着难以掩饰的恐慌与不安。九州、四国惨败的消息早已传开,明军火器之利,被描绘得如同妖法。许多被迫前来参战的大名和武士,内心早已充满绝望。

“诸君!今日之战,关乎神州存亡!逆明寇虽火器犀利,然我神州武士,自有神明庇佑,有忠勇无畏之魂!”身披黑色南蛮胴具足,坐镇本阵“桃配山”的征夷大将军德川家光,声音洪亮,试图驱散空气中的恐惧,“敌军远来疲惫,兵力寡少!只要我军发挥人数之优,贴近近战,必可将其全歼于此!让明寇的血,染红关原之土,以祭奠我历代武士之灵!”

“吼——!”周围的核心旗本武士发出应和的呐喊,但这呐喊声,似乎并不如想象中那般坚定炽热。

与此同时,在关原西侧的“笹尾山”及周边丘陵地带,明军西路主力已构筑好严密的防御阵地。总兵力约五万余人,虽数量上处于绝对劣势,但军容严整,杀气凛然。

主帅俞咨皋与副帅戚镇海并辔立于笹尾山前沿指挥所,通过“千里镜”(望远镜),冷静地观察着远处如蝗虫般铺天盖地的倭寇联军营寨。

“呵,德川家光,倒是选了个好地方。”俞咨皋放下千里镜,语气带着一丝嘲讽,“欲效仿其祖,在此奠定胜局?可惜,时代变了。我军的火炮,会告诉他,什么叫此一时,彼一时。”

戚镇海接口道,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提督所言极是。倭寇联军虽众,却乃乌合之众,各怀鬼胎。其阵型陈旧,战术呆板,仍寄望于集团冲锋与武士匹夫之勇。在我军新式火器与严明纪律面前,不过土鸡瓦狗尔。”

他们身后,是明军强大的炮兵阵地。超过两百门各式火炮被精心部署在丘陵反斜面或预设阵地,黑洞洞的炮口指向东方。其中,最为骇人的是二十余门最新式的“威武”式后装线膛重炮,以及数十门可伴随步兵推进的“虎蹲”式轻型野战炮、迫击炮。此外,装备着燧发鲁密铳、定装弹药,并配发了新式木柄“震天雷”的步兵们,已排成紧密的线列阵型。骑兵部队则隐藏在阵地侧后,如同蛰伏的猛虎,随时准备发起雷霆一击。

“禀提督、伯爷!各炮位已校准完毕,弹药充足!”一名传令兵大声报告,声音中气十足。

“火铳兵检查完毕,震天雷分发到位!”又一名军官上前。

“骑兵已准备就绪,随时可出击!”

俞咨皋满意地点点头,对戚镇海笑道:“戚帅,看来儿郎们都憋着一股劲呢。今日,便让这关原,成为倭寇的葬身之地!”

戚镇海握紧腰刀,沉声道:“正当如此!此战,当打出我大明天威,让倭寇百年不敢东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