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小组”的实验室,时间仿佛被抽成了真空,只剩下服务器低沉的嗡鸣、键盘敲击的细响,以及白板上越来越密集的公式和架构图。陈曦提出的三个技术堡垒,第一个关于“极端条件下量子态稳定性维持”的难题,在钱老等几位专家的合力攻坚下,终于露出了破晓的曙光。然而,胜利的喜悦还未及蔓延,第二个,也是目前最棘手的堡垒——“超大规模并行计算中的数据一致性幽灵”,如同一座更巍峨的冰山,横亘在众人面前。
问题诡异而刁钻。在模拟超万亿级别的节点并发处理时,总会有极微小比例的数据包,在传输校验过程中,出现无法用现有理论解释的“一致性丢失”。它们像幽灵一样,随机出现,又悄然消失,不留下任何逻辑错误痕迹,却足以在精密的金融推演中,埋下致命的隐患。
“这不对劲。”赵磊盯着屏幕上跳动的错误日志,眉头拧成了疙瘩,“所有的校验逻辑都反复核验过,硬件环境也排除了干扰。这感觉……不像是技术bug。”
他的话,像一颗小石子,投入了看似平静的湖面。小组内的气氛瞬间变得微妙。不是技术bug,那是什么?人为后门?更隐蔽的破坏程序?
陈曦的心也沉了下去。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金梭”项目模拟的,是未来国家级金融体系的神经中枢,任何微小的“幽灵”,在现实中都可能被放大成无法估量的灾难。王工虽然被清除了,但谁能保证,没有更深的钉子,埋在了更核心的代码层?
他没有声张,而是启动了内部协议中的“静默排查”程序。所有核心代码的提交和修改被暂时冻结,小组进入半封闭状态,对外宣称进行“关键算法集中优化”。同时,他要求“山猫”介入,对小组内部所有成员近期的行为模式、系统访问记录,进行一场无声的、更加精细的过滤。
信任,在此刻变得无比脆弱,却又无比重要。陈曦必须在维持小组表面团结和高效运转的同时,像手术刀一样,精准地剔除可能存在的癌细胞。这场较量,没有硝烟,却关乎生死。
压力,同样笼罩着巴黎的陈玥。“元初”系列的首秀迫在眉睫,摩纳哥皇室的订单必须完美交付。伊莎贝尔的背叛虽然被及时遏止,但造成的内部信任裂痕,需要时间来弥合。更重要的是,“NouvelleVague”的阴魂不散,让她不敢有丝毫松懈。
然而,真正的攻击,往往来自最意想不到的方向。
这天,陈玥接到了一家久负盛名的国际环保组织的质询函。函件措辞严谨,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质问意味。信中声称,接到匿名举报,“元初”系列大量使用的、由陈玥工作室自主研发的一种新型闪光纱线,其核心染色工艺,涉嫌使用了在欧盟境内已被严格限制的、对水生微生物具有高度毒性的化学助剂。随信附上了所谓的“第三方检测报告”片段,数据看起来颇具威胁。
“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是悬挂在当代时尚产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旦沾上污染环境的指控,尤其是证据看似确凿的情况下,对于任何一个以“创新”和“未来”为卖点的品牌而言,都将是毁灭性的打击。这比抄袭指控更为致命,直接撼动的是品牌立足的道德基石。
工作室内部瞬间炸开了锅。负责材料研发的工程师情绪激动地发誓,他们的工艺绝对符合甚至远超欧盟环保标准,所使用的助剂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生物可降解材料。
“那这份检测报告怎么解释?”公关总监指着文件上的数据,脸色发白,“如果被媒体曝光,我们百口莫辩!”
陈玥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她仔细审视着那份所谓的检测报告,很快就发现了疑点:报告没有完整的机构署名和检测编号,检测样本的来源语焉不详,最关键的是,报告中提到的几种“高毒性助剂”,根本从未出现在她工作室的采购清单上。
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构陷!目的不是为了窃取技术,而是为了从道德层面彻底摧毁她和她的“未来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