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民间场 > 第一百六十九话 :医道新途

第一百六十九话 :医道新途(1 / 2)

上阙:中西医之争

1962年的北京,春寒料峭。新建的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一场关于医疗发展方向的讨论正激烈进行。宁瑜与阿翎坐在会议室后排,看着这场关乎中国医学未来的辩论。

中医是封建迷信的糟粕!一位穿着白大褂的年轻医生激动地说,我们要大力发展现代医学,而不是守着这些老古董!

你懂什么!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中医拍案而起,中医传承五千年,救过多少人的性命!《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这些经典,都是老祖宗智慧的结晶!

阿翎今日穿着一件浅蓝色护士服,外罩白色外套,这是她为了方便在医院帮忙而特意换上的装束。她轻声对宁瑜说:宁哥哥,我感觉到两种不同的在碰撞。一种是扎根于这片土地的古老医魂,一种是来自西方的现代医魂。

会议室墙上,并排挂着两幅画像——一边是医圣张仲景,一边是西医奠基人希波克拉底。这两幅画像象征着中西医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

主持会议的医院院长李济民揉了揉太阳穴,显得十分疲惫。他是留学归国的西医专家,但也深知中医的价值。

同志们,不要再争论了。李济民说,现在最重要的是如何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我们应该取长补短。

但双方依然各执一词。西医派认为中医缺乏科学依据,中医派则认为西医太过机械,忽视了人的整体性。

辩论最终不欢而散。李济民独自留在会议室,长叹一声。

李院长。宁瑜上前打招呼。

李济民抬起头,苦笑道:让二位见笑了。我留学时最大的梦想就是让中国的医学事业现代化,但现在却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

李济民出身医学世家,祖父是清末名医,父亲是民国时期最早一批留学学医的中国人。他从小接受中西医双重教育,深知两种医学体系的优缺点。

我祖父能用几味草药治好疑难杂症,我父亲能用手术刀完成精细操作。李济民带着二人参观医院,可是现在,中西医却势同水火。

他们先来到西医部。现代化的手术室里,医生们正在用最新的设备进行心脏手术。精密的仪器、严谨的操作,展现着现代医学的精确与高效。

停!血压下降!主刀医生紧急喊道,准备肾上腺素!

护士们训练有素地配合着,很快稳定了病人的情况。

现代医学在急救和手术方面确实无可替代。李济民说。

他们又来到中医科。老中医正在用望闻问切的方法诊断病人,然后开出精妙的方剂。

你这是肝郁气滞,老中医对一位病人说,我开个逍遥散,调理一段时间就好了。

病人感激地说:谢谢大夫!我去西医院检查都说没问题,就是浑身不舒服。吃了您三服药,好多了!

阿翎凝神观察两个科室的治疗,忽然道:李院长,我发现一个问题。西医重治标,见效快但容易复发;中医重治本,见效慢但效果持久。

李济民惊讶地看着她:阿翎小姐说得对。这正是中西医需要互补的地方。

傍晚时分,李济民带着宁瑜和阿翎来到医院的图书馆。这里收藏着从《黄帝内经》到最新医学期刊的各类医书。

这是我父亲毕生收藏的宝贝。李济民轻抚着那些发黄的医书,他常说,医学无国界,治病救人才是根本。

就在他们讨论时,急诊室突然传来紧急呼叫。

李院长!重大交通事故,需要紧急支援!

中阙:医魂共鸣

众人赶到急诊室,眼前的情景触目惊心。十多名伤者被陆续送来,其中既有骨折外伤,也有内出血症状,更有人已经休克。

立即分组救治!李济民果断指挥,西医组负责手术和急救,中医组协助调理和康复!

在抢救过程中,中西医的差异和互补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位多处骨折的伤员需要立即手术,但血压过低无法麻醉。西医束手无策时,老中医用针灸稳定了病人的生命体征,为手术争取了时间。

另一位伤员手术后出现严重呕吐,西药效果不佳。中医开出小半夏汤,很快就止住了呕吐。

最令人称奇的是一个脑震荡患者,西医检查显示没有器质性损伤,但病人一直头晕恶心。老中医诊断为浊气上扰清窍,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

看到了吗?李济民对年轻医生说,中西医各有所长,为什么要厚此薄彼呢?

然而,就在抢救工作顺利进行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那些伤势最重的病人,在病情稳定后突然同时出现异常症状——发烧、谵妄,说着听不懂的呓语。

这不可能!主治医生难以置信,这些病人的伤情完全不同,怎么会出现相同的症状?

更诡异的是,所有的医疗设备都开始出现故障。心电图机画出诡异的图案,监护仪显示乱码,连灯光都开始闪烁不定。

是医魂在发怒。宁瑜凝神观察后说,长期的派系之争,让医学之魂产生了分裂。

阿翎注意到,在医院上空,两个巨大的虚影正在激烈碰撞——一个是穿着古装的老者,手持银针;一个是穿着白大褂的现代医生,手持手术刀。

我要你们明白,两个虚影同时发出声音,医学的本意是救人,不是争辩孰优孰劣!

原来,中西医的长期对立让医学之魂产生了人格分裂。现在,它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如果你们不能真正理解医学的真谛,医魂的声音如同雷鸣,我就让所有的病人都变成这样!

危机当前,李济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请求医魂给予一个机会,让他证明中西医可以和谐共处。

医魂说,就用那个最危重的病人来证明。如果你们能让他康复,我就认可你们的努力。

那个病人是个年轻工人,在事故中多处受伤,现在又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烧,生命垂危。

在医魂的注视下,李济民组成了一个特殊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小组。西医负责监测生命体征、控制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中医负责调理气血、扶正祛邪、促进恢复。

治疗过程困难重重。首先是用药的问题——西药和中药会不会产生冲突?

这个抗生素和中药同时使用,会不会加重肝肾负担?年轻西医担心地问。

我们可以错开用药时间,同时加强监测。老中医提出建议。

其次是治疗理念的冲突。西医要求严格卧床,中医则认为需要适当活动促进气血运行。

病人的骨折还没有愈合,不能活动!

长期卧床会导致气血瘀滞,影响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