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民间场 > 第一百六十四话 :匠魂传接

第一百六十四话 :匠魂传接(1 / 2)

上阙:最后的景泰蓝

1952年的北京,古老的城墙内处处洋溢着新生的气息。在前门外的打磨厂胡同里,却还保留着老北京的韵味。青砖灰瓦的院落中,不时传来叮叮当当的敲打声,那是手工艺人们在延续着数百年的传统。

宁瑜与阿翎漫步在狭窄的胡同里,阳光透过槐树的枝叶洒下斑驳的光影。阿翎穿着一件藕荷色的确良衬衫,配着黑色长裤,这是当时最常见的装束,但穿在她身上却别有一番风韵。

宁哥哥,你听这打铜声,清脆中带着沧桑,像是在诉说着什么故事。阿翎侧耳倾听着从一座院落里传来的声响。

那院落门楣上挂着一块斑驳的木牌,上面用楷书写着老天利景泰蓝六个大字。推开虚掩的木门,只见院中堆满了各种铜器半成品,一位白发老匠人正对着一件景泰蓝花瓶发呆。

常师傅,这是新来的订单?一个年轻学徒小心翼翼地问道。

被称作常师傅的老匠人常继先叹了口气,布满老茧的手轻抚着花瓶上未完成的纹样:订单?现在谁还要这些老物件?都说要工业化、要现代化,这些手工活儿,怕是传到我这代就要绝了。

那是一件正在制作中的缠枝莲纹瓶,铜胎已经成型,掐丝工序完成大半,但釉料还没有填充。在阳光下,那些细如发丝的铜丝组成繁复的纹样,仿佛在等待着生命的注入。

阿翎轻轻触碰了一件已经完成的景泰蓝香炉,忽然微微蹙眉:宁哥哥,这些器物中的在哀伤。

宁瑜凝神望去,果然发现作坊里的景泰蓝器物都笼罩着一层黯淡的光晕,那是匠人精神与器物共鸣产生的灵光,此刻却如同风中残烛。

老师傅,宁瑜上前行礼,我看您这手艺非同一般,为何说快要失传了?

常继先抬头看了二人一眼,苦笑道:年轻人,现在都是机械化的时代了。我这手艺,费时费力,做一个景泰蓝要经过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十多道工序,最快也要三个月。现在的新中国,需要的是大批量生产的工业品啊!

他指着墙角一堆完成了一半的器物:这些都是以前的订单,现在主人家都说不必做了。也是,这年头,谁还有闲心欣赏这些玩意儿。

正说着,胡同里传来一阵喧闹声。几个穿着干部服的人走进院子,为首的是个戴眼镜的中年人。

常师傅,考虑得怎么样了?中年人推了推眼镜,北京工艺美术厂马上就要成立了,需要您这样的老师傅去指导生产。不过...他顿了顿,可能要改改工艺,适应批量生产。

常继先的脸色顿时沉了下来:李干部,景泰蓝的精髓就在于手工制作。改成机器生产,那还是景泰蓝吗?

李干部不以为然:常师傅,要顺应时代嘛。您看现在国家需要外汇,景泰蓝是传统出口产品,要是能提高产量...

那不是景泰蓝,那是涂了颜色的铜器!常继先激动地站起来,每一件景泰蓝都是有生命的!制胎时的力度,掐丝时的手法,点蓝时的火候,这些都是机器能替代的吗?

李干部摇摇头:常师傅,您这是顽固不化。组织上已经决定了,下个月就开始改制。您要是不愿意参加,那就算了。

说完,带着人转身离去。

常继先颓然坐回椅子上,喃喃自语:完了...六百年的手艺,就要断送在我手里了...

阿翎注意到,老匠人说话时,作坊里那些景泰蓝器物都发出了细微的嗡鸣声,像是在回应他的悲伤。

是夜,宁瑜和阿翎留在作坊里,听常继先讲述景泰蓝的故事。

景泰蓝这门手艺,起源于元朝,兴盛于明朝景泰年间,所以叫景泰蓝。常继先抚摸着工作台,眼神悠远,我们常家从明代就开始做这个,传到我这儿已经是第十六代了。

他打开一个樟木箱子,里面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历代常家人制作的景泰蓝精品。有明代的勾莲纹鼎式炉,清代的鱼藻纹大缸,民国的仿古铜镜,每一件都精美绝伦,在灯光下闪烁着宝石般的光泽。

你们看这件百鸟朝凤瓶常继先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件作品,这是我曾祖父在光绪年间制作的,当时花了整整两年时间。这上面的每一只鸟,神态都不一样;每一片羽毛,都要用不同颜色的釉料反复烧制才能出来。

阿翎凝神细看,果然发现瓶身上的百鸟千姿百态,色彩层次丰富,在灯光下流转着梦幻般的光晕。

可是现在...常继先长叹一声,现在的人都要快,都要省事。真正的景泰蓝制作,光点蓝就要反复七八次,每一次烧制都要把握恰到好处的火候。稍有不慎,前功尽弃。这样的手艺,怎么适应工业化生产?

就在这时,作坊外突然传来异响。常继先警觉地起身:什么人?

几个黑影翻墙而入,手中拿着麻袋和工具,显然是冲着那些珍贵的景泰蓝来的。

常老头,听说你要关门了,这些宝贝不如便宜卖给我们?为首的黑脸汉子狞笑道。

常继先怒道:你们这些文物贩子,休想!这些都是常家世代的心血,我就是砸了也不会卖给你们!

黑脸汉子一挥手,几个同伙就要上前强抢。宁瑜正要出手,阿翎却拉住了他。

只见常继先不慌不忙,从工作台下取出一把特制的锤子,在身旁的一件景泰蓝香炉上轻轻一敲。清脆的响声在夜空中回荡,奇妙的事情发生了——作坊里所有的景泰蓝器物都开始发出柔和的光芒,那些光芒在空中交织,形成了一道屏障,把文物贩子们挡在外面。

这...这是什么妖术?黑脸汉子惊恐地后退。

这不是妖术,是匠心。常继先傲然道,常家十六代人的心血,早就与这些器物心意相通。你们这些唯利是图的人,永远不懂!

在景泰蓝发出的光芒中,文物贩子们狼狈逃窜。常继先却颓然坐倒,老泪纵横:可是...可是这样的手艺,真的要失传了啊...

中阙:新芽萌发

文物贩子事件后,常继先一病不起。宁瑜和阿翎留在作坊照顾他,同时也开始思考如何挽救这门濒临失传的手艺。

常师傅的病,不只是身体上的。宁瑜为老人把脉后说,是心病。他是眼看着六百年的传承要断送在自己手里,急火攻心啊。

阿翎在整理作坊时,发现了一本用宣纸装订的手抄本。翻开一看,里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景泰蓝制作的各项诀窍——如何辨别铜质,如何调配釉料,如何掌握火候,甚至还有常家独门的七彩点蓝法透光烧制术。

这是常家的《景泰蓝秘要》,常继先虚弱地说,从明代开始,一代代补充完善。可惜...可惜以后没人需要它了。

就在这时,胡同里传来清脆的自行车铃声。一个扎着两条麻花辫的年轻姑娘推着自行车走进院子,车把上挂着一个帆布包。

常爷爷,我来看您了!姑娘声音清脆,像春天的燕子,我考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了!

姑娘叫周晓梅,是常继先邻居家的孩子,从小在景泰蓝作坊里玩耍,对这门手艺有着特殊的感情。

好好好,常继先难得露出笑容,学美术好,比学这个有前途。

周晓梅却摇头:常爷爷,我就是要学工艺美术,将来把景泰蓝发扬光大!

她兴奋地从帆布包里取出素描本,上面画满了景泰蓝的纹样,但与传统图案不同,这些设计融入了新时代的元素——有工农兵形象,有建设场景,还有象征和平的鸽子与橄榄枝。

常爷爷您看,周晓梅指着一幅设计图,这是我想象的丰收瓶’,瓶身用麦穗和齿轮做装饰,釉色以金色和红色为主,象征新中国的繁荣昌盛。

常继先仔细看着设计图,眼中渐渐有了光彩:这想法...倒是新鲜。不过景泰蓝的釉料有限,你这些色彩...

我研究过了!周晓梅又掏出一本笔记,这是我在图书馆查的资料,现代化学可以研制出新的釉料。而且我还想到,可以把景泰蓝和其他工艺结合,比如和漆器、和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