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民间场 > 第一百三十一话 :善恶之衡

第一百三十一话 :善恶之衡(1 / 2)

上阙:失衡之镇

宁瑜行至一处名为“衡允镇”的山间小镇。此地名取“权衡允当”之意,本应是民风淳朴、是非分明之所。然而,甫一踏入镇口石坊,宁瑜便感到一种令人不安的极端气息。

镇子不大,屋舍俨然,街道整洁,初看之下颇为祥和。但细观行人,其神色举止却大异其趣。一部分人面带近乎刻板的严肃,行路目不斜视,见人微微颔首,动作一丝不苟,仿佛遵循着某种无形的严格戒律,眼神中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正气”,却也带着几分不近人情的冰冷。而另一部分人,则显得散漫不羁,言谈举止随意,甚至有些轻浮,他们看向那些“严肃”之人时,眼中常带着毫不掩饰的讥诮与不屑。

更让宁瑜注意的是镇中心的景象。那里有一座白石垒砌的方形高台,台上并无神像,只左右各立着一根石柱,左柱色黑,刻“恶”字,右柱色白,刻“善”字。高台之下,人群泾渭分明地分成两拨,彼此怒目而视,争论不休。他们所争的,并非具体事务,而是些抽象的是非对错、善恶边界。

“见乞丐而不施舍,便是心存恶念,当受谴责!”白衣(倾向于“善”柱)阵营中,一位老者义正辞严。

“哼,施舍纵容懒惰,岂是真善?分明是伪善,滋长恶行!”黑衣(倾向于“恶”柱)阵营中,一个壮汉反唇相讥。

“孩童嬉闹,不过天真烂漫,何错之有?”

“嬉闹无度,扰乱秩序,便是恶之端倪,需严加管教!”

诸如此类的争论,充斥于耳,双方各执一词,引经据典,却都只选取对己方有利的论据,将对方观点推向极端,全然不顾具体情境与人心之复杂。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因理念对立而生的紧张与戾气,那高台上的“善”“恶”石柱,仿佛成了将人群撕裂的象征。

宁瑜眉头微蹙。善恶之辨,本是道德根本,然《易经》有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善恶亦如阴阳,相生相克,难以绝对割裂。过度执着于分辨、标榜善恶,尤其是将其僵化、对立起来,反而会失了中道,背离了道德追求和谐、促进福祉的初衷。此镇之风,已入偏执。

他需要了解,这极端对立的氛围,究竟从何而来。

中阙:偏执之源

宁瑜在镇中寻了一间不起眼的茶寮坐下,名“清心居”。掌柜是位沉默寡言的中年人,脸上带着一种看透世事的疲惫,对镇上的争论似乎充耳不闻。

宁瑜要了壶清茶,似不经意地问道:“掌柜的,镇上似乎……颇为热闹。”

掌柜抬了抬眼皮,看了看宁瑜,又低下头擦拭着本就光洁的柜台,半晌才低声道:“客官是外乡人吧?莫要掺和那些争论。那是‘黑白之争’,几十年了,无解。”

“黑白之争?”

“嗯,”掌柜叹了口气,“说起来,也是我们衡允镇的宿命了。镇外有座‘先贤祠’,供奉的是百年前两位在此地论道的大儒——白石先生与黑曜先生。”

“白石先生主张‘人性本善’,认为教化之道在于扬善抑恶,需立严规,明赏罚,使人心向善,则天下太平。而黑曜先生则认为‘人性有私’,善恶并存,需正视人性之幽暗,以制度约束,以利害引导,方能遏制大恶,成就小善。”

“两位先生皆是饱学之士,当年论道,本是切磋学问,启迪民智。可他们仙逝后,后世子孙与门人,却将他们的学说奉为圭臬,各执一端,互相攻讦。渐渐地,这学问之争,就变成了门户之见,变成了非黑即白的立场之争。”

掌柜指了指镇中心的高台:“那‘善恶台’,便是他们争论的‘战场’。如今镇上的居民,也大多潜移默化地分成了两派,‘白派’崇善,力求至善,甚至到了苛求自己与他人的地步;‘黑派’察恶,时时警惕恶行,却也变得多疑、冷漠。两派为了证明自家道理才是真理,常常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论不休,甚至影响到日常生活——白派认为黑派冷漠无情,黑派认为白派虚伪迂腐……唉,好好的一个镇子,就这么割裂了。”

宁瑜了然。先贤之论,本是从不同角度探讨人性与治理,各有其理,相辅相成。后人却割裂其说,执其一端,奉为绝对真理,并以此划线站队,排斥异己,这才导致了如今的僵局。这已非追求真理,而是陷入了意识形态的偏执。

“难道就没有人试图调和吗?”宁瑜问。

“有啊,”掌柜苦笑,“历代镇长、还有像老朽这样不想站队的,都试过。但积重难返,那黑白二气……”他指了指高台方向,“似乎已经凝聚不散,影响着人们的心神。身处其中,不知不觉就会变得偏激。老朽也只能守着这方寸之地,图个清静罢了。”

宁瑜神识微动,悄然探向那善恶台。果然,那两根石柱之上,凝聚着两股极其精纯却截然对立的意念能量。白色的“善”念,充满了规条、约束、以及对“纯粹之善”的执着追求,却失之僵化;黑色的“恶”念,则充满了警惕、批判、以及对人性弱点的洞察,却失之阴冷。这两股能量并非自然生成,而是由镇上居民数十年来的偏执信念滋养而成,它们彼此排斥、对抗,又如同磁石两极,形成了一个诡异的平衡力场,笼罩全镇,不断强化着人们的对立意识。

要破此局,需先化解那善恶台上对立的能量,打破这僵化的力场。但这并非易事,强行摧毁恐遭反噬,需寻得一种超越善恶二元对立的更高理念,以“和”解“争”。

他决定,亲上善恶台,一会这凝聚了数十年偏执信念的“黑白之魂”。

下阙:中和之道

宁瑜缓步走向镇中心的善恶台。他的到来,立刻引起了台上台下众人的注意。那泾渭分明的两派人马,都暂时停止了争吵,将目光投向这个气质独特的外乡人。

“阁下何人?为何擅闯我衡允镇论道之地?”一位白衣老者,须发皆白,面容肃穆,沉声问道,他是白派目前的领袖,人称“严夫子”。

另一侧,一位身着黑袍、眼神锐利的中年人也冷冷开口:“看阁下气息,非我道中人。若是来说些和稀泥的废话,还是趁早离去。”他是黑派的代表,名为“察微生”。

宁瑜立于台下,并未立刻上台,而是仰望着那黑白分明的石柱,朗声道:“在下宁瑜,途经贵地,见诸位为善恶之辨殚精竭虑,心有所感。敢问诸位,所争之善、所察之恶,为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