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民间场 > 第一百二十五话 :耕读传家

第一百二十五话 :耕读传家(2 / 2)

“便让你亲眼看看,你这‘大道’之下,桑梓原的真实模样!”

下阙:本源之归

宁瑜这一指,并非攻击,而是以其无上神念,将一幅幅景象直接烙印入范同的识海——

那是田野荒芜、杂草丛生的凄凉;

那是农夫面对枯萎禾苗的绝望泪水;

那是学子们为功名互相倾轧、父子反目的丑恶;

那是昔日和睦邻里如今形同陌路的冷漠;

那是地脉中生机流逝、文气驳杂的哀鸣;

更是无数被“唯读书高”压垮的年轻灵魂,在夜深人静时的痛苦呻吟与迷茫……

这一幅幅真实不虚、充满悲苦与扭曲的画面,如同洪流般冲垮了范同精心构筑的精神壁垒!他看到了自己致仕还乡这几十年来,桑梓原在他“引导”下,一步步从淳朴家园沦为名利战场的过程!看到了那些被他视为“阵痛”的代价背后,是多少家庭的破碎与心灵的沉沦!

“不……不是这样的……我这是为了他们好……为了桑梓原的荣耀……”范同脸色惨白,浑身颤抖,试图辩解,但那些真实的景象如同烙印,灼烧着他的灵魂。

“荣耀?”宁瑜收回手指,声音沉痛,“建立在民生凋敝、道德沦丧基础上的荣耀,不过是沙滩上的城堡,一推即倒!范老先生,你口口声声圣贤之道,可曾记得《大学》开篇便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德在何处?亲民何在?至善又何在?你已将圣贤书,读成了升官发财的敲门砖,早已背离了道统!”

这番话,如同暮鼓晨钟,重重敲在范同心上。他踉跄后退,跌坐在椅子上,望着自己那双只知执笔、早已不辨菽麦的手,再回想自己这几十年的所作所为,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慌与悔恨涌上心头。他一生追求功名,自以为得道,却原来早已南辕北辙,不仅害了乡梓,自身也成了名利的傀儡而不自知!

“我……我错了……大错特错啊!”范同老泪纵横,捶胸顿足,道心瞬间崩溃,那维持多年的进士威仪荡然无存,只剩下一个幡然醒悟、却为时已晚的可怜老人。

就在这时,明伦堂外突然传来更大的骚动。原来,几名因长期苦读、身心俱疲而精神失常的学子,竟在堂前厮打起来,场面一度失控。

宁瑜与状若癫狂的范同走出精舍,看到眼前这混乱的一幕,范同更是痛彻心扉。

宁瑜不再犹豫,他一步踏出,声如雷霆,响彻整个桑梓原:

“桑梓子弟,且听一言!”

混乱的场面为之一静,所有人都看向宁瑜。

“尔等可知,何为耕?春种秋收,汗滴禾土,此乃生民之本,天道之常!脚踏实地,方知生计之艰,物力之维艰!”

“尔等可知,何为读?诵圣贤书,明是非理,此乃修身之径,智慧之门!心正意诚,方能格物致知,治国平天下!”

“耕者,养其身;读者,养其心。身心俱养,家国方可安泰!尔等弃根本,逐末流,身心扭曲,家不成家,乡不成乡,纵有万卷书,又何益于世?何益于己?”

他字字铿锵,蕴含浩然正气与醒聩之力,如同阳光穿透迷雾,照进每一个迷茫的心灵。许多学子闻言,如遭棒喝,停下手中动作,面露茫然与思索。

宁瑜又引动体内生机之力,混合着对大地母亲的深切感悟,化作一股温和而磅礴的气息,如同春雨般洒落桑梓原的田野。

奇迹发生了!那些原本蔫黄的禾苗,仿佛久旱逢甘霖,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挺立起来,焕发出勃勃生机!荒芜的土地,也开始有嫩绿的草芽钻出!

与此同时,宁瑜将范同那崩溃悔恨的模样,以及桑梓原过往的淳朴景象,以神念映照于空,让所有乡民亲眼目睹这鲜明的对比与惨痛的教训。

“迷途知返,犹未为晚!”宁瑜最后喝道,“重拾锄犁,不忘诗书!让耕读回归其本,让桑梓重现光明!”

沉默,良久的沉默。

随后,不知是谁第一个扔下了手中的书本,走向了久违的田地。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越来越多的学子,在长辈的带领下,羞愧而又坚定地拿起了农具。那喧嚣的明伦堂,第一次出现了空荡。

陈老汉等坚持古风的老人们,热泪盈眶,带领着年轻一辈,开始清理荒田,修复农具。

范同看着这一切,跪倒在地,向着四方乡邻,重重磕头谢罪。他散尽家财,用以资助那些真正贫寒又品学兼优的学子,并亲自下田劳作,以身谢罪。

桑梓原,开始了一场艰难的自我救赎。

宁瑜在此地停留了整整一个春秋。他指导乡民恢复农桑,将一些顺应天时、因地制宜的耕种古法传授给他们。同时,他也在修复后的田野间,开设讲坛,讲解真正的圣贤之道,强调修身与践履的重要性。

渐渐地,桑梓原的风气开始扭转。田野重新披上绿装,村落恢复了生机。读书声依旧,却不再焦灼,而是与劳作后的疲惫、收获时的喜悦交织在一起,变得平和而充实。

临行前,桑梓原的乡民们,无论是曾经的学子,还是农夫,都齐聚村口,为宁瑜送行。陈老汉代表众人,赠予宁瑜一袋饱满的稻谷和一本手抄的《诗经》。

“先生,此谷乃我等亲手所种,此书乃孩子们重新抄录。愿先生不忘此地,愿我桑梓,永记教训,永传正道。”

宁瑜接过这沉甸甸的礼物,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汗水、希望与回归本源的决心,郑重道:“耕读在心,家国一体。愿此地五谷常丰,书香永续。”

他转身,踏着夕阳的余晖,走向远方。身后,桑梓原在金色的稻田与袅袅的炊烟中,仿佛一幅重新焕发生机的《豳风·七月》图卷。宁瑜知道,这片土地上的根脉,已经重新扎入了深厚的土壤。而关于根本与末节、理想与现实的思考,将如这稻香与书韵,长久陪伴他的旅程。

(第一百二十五话《耕读传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