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民间场 > 第一百一十四话 :心火相传

第一百一十四话 :心火相传(1 / 2)

上阙:断焰之墟

宁瑜行至一处名为“燧明故地”的荒凉区域。据古籍所载,此地乃上古燧人氏钻木取火、点亮人族文明最初星焰的传说之地,本应烟火鼎盛,人杰地灵。然而眼前景象,却是一片令人心悸的衰败。

千里赤地,焦土遍布,仿佛经历了一场席卷天地的大火,将一切生机焚烧殆尽。仅存的几处村落,屋舍低矮破败,多以黑石垒砌,不见半点木料。村民们面色黧黑,眼神麻木,行动间透着一股深入骨髓的疲惫与寒意。时值盛夏,他们却大多裹着厚厚的、看不出原本颜色的棉袍,蜷缩在背风的墙角,汲取着天空中那轮苍白太阳有限的、几乎感觉不到暖意的光。

最令人诧异的是,整个地域,目之所及,竟看不到一丝炊烟,一缕火光。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冰冷的、混合着灰烬与绝望的气息,仿佛火焰本身已被这片土地彻底遗弃。

宁瑜走近一个村落,村口立着一块斑驳的石碑,上书“守火村”三字,字迹已被风雨侵蚀得模糊不清。他试图向一位在村口晒太阳的老者询问,刚开口,那老者便如同受惊的兔子般,浑浊的眼中闪过极度的恐惧,连连摆手,蜷缩着身子向后退去,喉咙里发出嗬嗬的、意义不明的气音,竟似连完整的语言都已生疏。

宁瑜眉头微蹙,神识悄然展开,如涟漪般拂过这片死寂的土地。他立刻感知到,此地并非单纯的贫瘠或遭遇天火,而是其“火源”之根,被某种力量强行掐断了。地脉之中,原本应流淌的温阳之气近乎枯竭,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寒髓煞气”,这股煞气不仅冻结大地生机,更在不断吞噬、湮灭着任何试图燃起的“火”之概念——无论是实质的火焰,还是人心中的热情、希望之光。

他行走在村中粗粝的黑石小道上,看到一些村民围坐在一个凹陷的石坑旁,石坑中心嵌着一块微微散发暗红色光泽的石头,村民们轮流将双手贴近石头,汲取那微弱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热量,脸上露出一丝短暂的、扭曲的满足。那石头,宁瑜认出是一种罕见的“温玉”,但其内蕴的热力正在被周围的寒髓煞气不断侵蚀,已近油尽灯枯。

“此地……何以至此?”宁瑜心中沉重。火,乃文明之始,生机之源,温暖之依。失去火,不仅意味着物质的困境,更是精神与希望的湮灭。

他来到村落中央,那里有一座最为高大的黑石建筑,形制古朴,似庙非庙,似祠非祠。门楣上悬挂着一块焦黑的木匾,依稀可辨“燧皇祠”三字。祠门紧闭,门前积着厚厚的灰尘,显然已久无人至。

宁瑜伸手,欲推开那沉重的石门。

“外乡人!不可!”一个沙哑而急切的声音自身后传来。

宁瑜回头,见一位身着较为完整、虽陈旧但浆洗得干净的深色布衣的老者,在一位少年的搀扶下,急匆匆赶来。老者面容枯槁,眼神却比寻常村民多了几分清明与焦急。

“老丈有何指教?”宁瑜收手问道。

老者喘了口气,警惕地看了看四周,压低声音道:“此乃燧皇祠禁地,非‘守火人’不得入内!尤其不可擅动祠内之物,否则会引来‘寒寂’的注视,灾厄立至!”

“守火人?寒寂?”宁瑜捕捉到这两个关键称谓。

老者见宁瑜气度不凡,不似歹人,又见他对自己提及的禁忌并无轻视之意,便叹了口气,示意宁瑜随他来到不远处一间相对完好的石屋中。那少年紧随其后,眼神中充满了好奇与未泯的灵动。

石屋内陈设简陋,却收拾得颇为整洁。墙壁上挂着几幅以炭笔绘制的、线条古拙的图画,描绘着钻木取火、篝火祭祀等场景,与外界的一片死寂形成鲜明对比。屋角同样有一个小型的石坑,嵌着一块稍大些的温玉,散发着微弱的热量。

“老朽乃此村最后一任‘守火人’,名唤石坚。”老者请宁瑜坐下,那少年乖巧地端来两碗清水。“这是小孙,石焱。”

名为石焱的少年向宁瑜腼腆地点了点头。

“石老丈,此地为何被称为‘燧明故地’,又为何会变成如今这般模样?那‘寒寂’又是何物?”宁瑜直接问道。

石坚老人眼中浮现出深深的悲凉与追忆,缓缓道来:“传说,远古之时,人族蒙昧,茹毛饮血,是燧皇圣人于此地,观星辰,悟天道,折取燧木,钻灼取火,为人间带来了光明与温暖,开启了文明之路。此地因此得名,世代受人敬仰,香火不绝。”

“我‘守火人’一脉,便是世代守护燧皇祠,守护那最初的火种——并非实质的火焰,而是一缕不灭的‘文明薪火’之意念。祠中供奉的,并非燧皇金身,而是他当年取火所用的‘燧石’与‘燧木’残留所化的‘薪火之源’。”

“然而,约百年前,天象异变,地脉翻腾,一股至阴至寒的‘寒髓煞气’自地底深处涌出,其性专克万火。它并非生灵,更像是一种规则的扭曲,一种概念的具象——代表着绝对的冰冷、死寂与终结。我们称之为‘寒寂’。”

“寒寂之力笼罩了燧明故地,不断侵蚀‘薪火之源’。为了守护这最后的火种,历代守火人不得不以自身血脉与信念为引,结合祠内先祖布下的阵法,勉强维系‘薪火之源’不灭。但此举如同抱薪救火,守火人一代代血气枯竭,早逝者众。而‘薪火之源’的光芒,也越来越微弱,其庇护的范围,从最初的整个故地,收缩到仅能覆盖这祠堂方寸之地,再到如今,连祠堂本身都几乎难以护全……”

石坚的声音愈发低沉:“失去了‘薪火之源’的庇护,大地生机被寒寂煞气冻结,草木不生,稼穑不长。更可怕的是,火焰在此地难以持久,即便勉强点燃,也会迅速熄灭,且燃烧产生的,并非暖意,而是一种加剧寒冷的阴火。久而久之,人们不敢生火,恐惧火焰,甚至遗忘了火焰带来的温暖与希望。语言、热情、技艺……一切与‘火’相关的文明象征,都在逐渐消亡。我们……我们正在变回燧皇之前的模样。”他枯瘦的手紧紧握起,指节发白。

石焱在一旁听着,眼中闪烁着不甘与困惑的光芒,他看了看墙角那微弱的温玉,低声道:“爷爷,我们真的……再也见不到真正的火光了吗?”

宁瑜沉默片刻,问道:“那祠中的‘薪火之源’,如今情况如何?”

石坚面露惨然:“已是风中之烛,随时可能彻底熄灭。老朽血气早已衰败,难以继续维系。而我这孙儿……”他爱怜地摸了摸石焱的头,“他还太小,血脉中的守护之力尚未完全觉醒,承受不住那维系阵法的消耗。一旦‘薪火之源’彻底熄灭,寒寂煞气将再无顾忌,整个燧明故地将彻底化为永冻死域,所有生灵,包括我们,都将被永恒的冰冷与死寂吞噬。”

绝望的气息,弥漫在简陋的石屋中。那墙角温玉的光,似乎也随着石坚的话语,变得更加黯淡了几分。

中阙:祠内余烬

宁瑜的目光扫过墙壁上那些炭笔画,那上面描绘的篝火、祭祀的火焰、人们围绕火堆欢庆的场景,与现实中这片冰冷死寂的土地形成了残酷的对比。文明的倒退,希望的湮灭,莫过于此。

“石老丈,可否带宁某一观祠内情况?”宁瑜开口道,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或许,尚有转圜之机。”

石坚老人猛地抬头,浑浊的眼中爆发出难以置信的光芒。他死死盯着宁瑜,仿佛想从对方脸上找出丝毫玩笑或欺骗的痕迹,但他只看到了一片深如渊海的宁静与自信。那是一种超越了他理解范畴的力量感。

“先生……您……您真有办法?”老人的声音因激动而颤抖。

“需先观其症结,方能对症下药。”宁瑜道,“那‘寒寂’虽是概念性的存在,但其显现与侵蚀,必有凭依与核心。而‘薪火之源’既是燧皇遗泽,其内蕴的文明星火,绝非区区寒寂所能轻易磨灭,定有维系之法。”

石坚挣扎着站起身,对石焱道:“焱儿,去取‘引路灯’和‘守火符’来!”

石焱应声而去,很快取来一盏造型古朴的青铜灯盏,灯盏无油无芯,只在中心嵌着一小片温玉碎片,散发着微光。另有一张以某种暗红色矿物颜料绘制的符箓,符文古拙,透着一丝微弱的暖意。

“此灯以温玉为引,可在寒寂煞气中照亮前路,但光芒微弱,支撑不了多久。这守火符,是历代守火人以自身血气绘制,能暂时驱散靠近的煞气。”石坚解释道,将符箓郑重交给宁瑜,“先生,祠堂之内,煞气最重,一切小心。”

三人来到燧皇祠前。石坚取出一把造型奇特的石钥,插入石门上一个不起眼的孔洞,口中念念有词,那是古老而晦涩的祷文。随着他的吟诵,石钥泛起微光,沉重的石门发出“轧轧”的声响,缓缓向内开启一条缝隙。

一股比外界冰冷十倍、足以冻结灵魂的寒意,瞬间从门缝中涌出!石坚和石焱即便有准备,也被这股寒意冲得脸色发白,瑟瑟发抖。宁瑜上前一步,袖袍微拂,一股温润平和的气息将三人笼罩,那刺骨寒意顿时被隔绝在外。

石坚见状,心中更是震撼,对宁瑜的信心又增几分。

进入祠内,空间比想象中更为广阔,却也是一片破败。祠内没有神像,中央是一个圆形的石质祭坛,祭坛上方,悬浮着一团仅有拳头大小、明灭不定的微弱光焰。

那,便是“薪火之源”!

它不再是炽烈的火焰形态,而更像是一点即将燃尽的余烬,光芒黯淡,呈现一种衰败的暗红色。光焰周围,缠绕着无数缕肉眼可见的、如同黑色冰晶般的寒寂煞气,它们如同贪婪的水蛭,不断啃噬、冻结着那微弱的光明。祭坛本身布满了裂痕,上面刻画的古老阵法符文也已黯淡无光,显然失去了大部分效力。

整个祠堂内部,覆盖着一层厚厚的黑色冰霜,空气凝滞得如同固体,时间在这里仿佛也陷入了近乎停滞的缓慢流动。

宁瑜目光凝重。情况比他预想的还要糟糕。这“薪火之源”确实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边缘,其内蕴的文明意念虽未完全消散,但也如同风中残烛,随时会彻底寂灭。而那寒寂煞气,不仅浓郁,更带着一种针对“火”之概念的规则性压制。

他缓步走向祭坛,神识仔细探查那团微光与缠绕其上的煞气。他发现,那煞气的根源,并非仅仅来自地脉,更深层处,似乎连接着某种……意志?一种冰冷、空洞、渴望终结一切的集体意识碎片?是这片土地上,历代生灵在绝望与寒冷中滋生的负面情绪,与地底阴寒之气结合,最终孕育出了这“寒寂”的概念怪物?

同时,他也感知到,那微弱的“薪火之源”深处,仍有一点极其纯粹、极其坚韧的核心未曾动摇。那是燧皇点燃第一缕火时,那份为族群寻求光明与未来的大愿力、大慈悲,是文明起始的初心,是超越单纯光热的“神火”。

“石老丈,历代守火人,是以何种方式维系此火?”宁瑜问道。

石坚苦涩道:“是以自身血脉中传承的、源自燧皇时代的一丝微薄火裔,混合心神信念,注入祭坛阵法,化为燃料,助其燃烧,抵抗寒寂侵蚀。但此法如同以血饲火,终非长久,且一代代下来,血脉愈发稀薄,信念在绝望中也难免动摇……”

宁瑜点了点头。此法确是饮鸩止渴,守火人的牺牲可敬,但道路错了。这“薪火之源”需要的,并非简单的燃料补充,而是对其核心那“文明初心”的重新唤醒与壮大,是足以打破寒寂规则压制的新火种!

他沉思片刻,对石坚道:“老丈,维系之法,或需变通。此火之源,贵在神而非形,重在传而非守。燧皇钻木取火,非为独占光明,乃为播撒火种,惠泽万民。真正的‘守火’,或许并非固守这一点余烬,而是要让这火种,重新在人们心中点燃。”

石坚闻言,如遭雷击,喃喃道:“在……心中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