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民间场 > 第五十六话:弦外清音

第五十六话:弦外清音(2 / 2)

音域的壁垒,不再那么坚不可摧。凝滞的雨丝,开始出现极其细微的、如同琴弦微颤般的波动。

宁瑜捕捉到这丝变化,心神更加空明,引导着那“天籁声场”,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向那《广陵散》的绝响之意,传递着“和光同尘”、“音通天籁”的至理——真正的清音,并非遗世独立,而是能与天地万物共鸣,导人向善,启人智慧。自囚于方寸,固然清绝,却失了琴道“沟通天地、教化人心”的本意。

那焦尾琴无风自动,琴弦震颤愈发明显。那孤高的琴音神韵,似乎在挣扎,在思考。它“听”到了竹林的低语,荷塘的轻吟,感受到了风雨的自然韵律,更触摸到了宁瑜那毫无杂质、唯道所在的引导之心。

千年的孤寂与固执,在这宏大而温柔的自然共鸣与至理引导下,开始冰消雪融。

终于,在那凝滞音域的中心,焦尾琴上,一个音符,极其轻微、却无比清晰地,跳了出来!

“铮——”

如昆山玉碎,如凤鸣九皋!

虽只一音,却瞬间打破了那凝滞的意境!十丈内凝固的雨丝,如同听到了指令般,骤然恢复了流动,哗啦啦落下,与外界雨水融为一体!

而那一声琴音,并未消散,而是如同涟漪般扩散开来,融入风雨,融入竹林,融入天地!原本滞涩的竹林,瞬间变得灵动起来,每一片竹叶的摇曳,都仿佛契合了某种玄妙的韵律。

紧接着,第二个音符,第三个音符……一段从未在世间流传过的、更加浩瀚、更加苍茫、却又与天地自然无比和谐的《广陵散》曲调,自焦尾琴上流淌而出!

这不再是嵇康临刑前那充满愤懑与绝决的《广陵散》,而是去除了执念、融入了天地至理、真正达到了“天籁”境界的《广陵散》!其音清越,涤荡尘虑;其意高远,引人遐思。琴音与风雨竹声相和,仿佛天地万物都在一同演奏这曲千古绝响。

宁瑜与阿翎闭目聆听,只觉心神仿佛被洗涤,对自然、对道法的感悟,都有了新的提升。就连他肩头的纸鹤,也停止了模拟,静静聆听,翅羽随着音律微微颤动,灵犀之光愈发温润。

下卷余音绕梁

一曲终了,余音袅袅,在竹林与山水间回荡,久久不散。

那焦尾琴停止了震颤,琴身光华内敛,仿佛耗尽了所有灵韵,变得如同一具普通的古琴。但宁瑜与阿翎知道,那困守千年的琴音神韵,已然解脱。它并非消失,而是将其最精华的、超越了执念的“天籁”意境,散入了这方天地之间,与此地风雨竹林永久融合。从此,这焦尾琴台,便是一处天然的“悟道之地”,有缘者至此,或可闻得天籁余韵,涤荡心灵。

雨渐渐停歇,云破天开,一缕夕阳金辉洒落琴台,为那焦尾琴镀上一层温暖的光泽。

“执念困清音,千载成绝响。天籁引共鸣,终得返自然。”阿翎指尖气纹流淌着感悟,那琴音余韵似乎仍在她的气纹中流转。

“琴道如此,人道亦然。”宁瑜望着那恢复了平凡的焦尾琴,悠然道,“嵇康先生追求高洁,然过刚易折,其音虽绝,其神被困。今日其神韵得以融于天地,化绝响为永恒天籁,可谓真正不朽。这弦外清音,警示世人,追求理想固然可贵,然亦需懂得与世融合,刚柔并济,方能使精神真正流传,泽被后世。”

他肩头的纸鹤,轻轻啄了一下琴台边的一滴雨水,那水珠荡漾开,竟发出微弱的、悦耳的共鸣声。经历此次和鸣天地、引导天籁,灵犀珠对于“音”与“道”、“独”与“和”的理解,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二人未动那焦尾琴,任其留于琴台,作为这段奇缘的见证。他们悄然离去,身影消失在暮色苍茫的竹林小径。

身后,焦尾琴台在夕阳下静谧无言。但若有心人细听,风过竹林,雨落荷塘,似乎总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清越之音,诉说着那段关于执着、超脱与永恒的往事。而那曲超越了生死与执念的《广陵散》,也以另一种形式,在这天地间,获得了真正的新生。

(第五十五话《弦外清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