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天堂来的风 > 第379章 享受这样的时刻

第379章 享受这样的时刻(2 / 2)

只有这小两口知道那是什么。

德西享受这样的时刻,因为所有的美好,都是他双手创造的。

*

这样的日子过了两天,德西每天生活极有规律。

既然这夫妻俩与地里劳动人的\"工种\"不同,便不用再起早贪黑和其他人一起上工,就不那么辛苦。去大队晚一些。

德西和生产队长之一,每天开着装满农产品的车去镇上,卸完货就开回大队。回教堂一门心思鼓捣他的车。

小可也不累,记账本、发东西。天不黑就能回家。

都知道德西要办大事,便没人打扰他。

不过,富木村听说洪山有了卡车和司机,他们也上门来借了。

因为富木村也种柑橘啊,也得运。要过来借车借司机。

当然能借,商量好了给点钱。不过洪山得优先安排好了自己的运输,才让德西去。

这天,李大和陪着德西去富木村。

这是德西第一次进富木,感觉跟洪山不一样。

大家都穷,但富木更靠山区、离河流远,挖渠引水浇地就更费些劲。农产品收成产量更差一些,包括村里人的穿着和房子,都更破。

农耕环节生产力低下,地理位置再不好,就更加是劣势。

这里的人,也不如洪山有干劲。

进村时,一样地遇到了道路瓶颈,卡车开不进去。

生产队长吆喝了半天,稀稀拉拉来了不到十个人,对清理道路石头路障,也不积极。

车终于开进去了,村里搬运橘子的人手又不够。大队介绍说,目前干搬运的主力是城里来的知青。

不过德西还是在年轻人队伍里,看到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穿着化肥袋子改缝的衣服,吃力地搬着果筐。

“郑老师,你得快点!”还有人在边上催促吆喝。

这是一位老师?

德西听着这称呼,马上观察着这位老人。

见他脚步虚浮踉踉跄跄,身材也很瘦削,一双手有不少劳动磨砺出的伤痕,和比尔虚胖的身材截然不同。

更与众不同的,是那种学者多年养成,独有的文弱与斯文,与旁边的庄稼汉和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对比强烈。

“我来帮你。”

站在旁边本来不动手的德西,马上下场了,握住郑光明的筐子边缘使力,一个巧劲送上卡车。

郑老师看着这位金发碧眼的年轻人。

他就是被下放劳改的德语系教授郑光明。

郑光明的老师,就是三十年代留德归国人员,说起来就是希·tl上台后的杰作。回国后在上海教德语。

解放前,郑光明在上海一所外国语大学教德语,后来被调到湖武地区大学任教多年,现在,这样了。

他刚下放时,就听说过那座乡村教堂里有德国人,也听说了,最近又来了一个更年轻的。

但具体的情况,没人告诉他。

不过,他没有资格也没有条件外出,是被看管人员,住的是村里的……牛棚。这年头,没介绍信和证明,跨省都寸步难行。

村里生活的个中滋味就不说了,他年纪大,跟知青住不到一起,单独住。牛棚。

他看着眼前这个年轻、气度不凡的德国年轻人,那双蓝色眸子里布满了善意和关切,里面还有油然而生的一种温暖。

可是郑光明扁了扁嘴,什么都没有说。

被改造的原因很明确,教外语的算洋·奴思想。他不能跟任何人再说一句德语。

在这里,说了,也没人能听懂啊。

赵宝强和生产队长在边上吆喝,“快点!快点!”

富木的柑橘摘下来已经压了两天了,今天必须得送走啊。

赵宝强看见德西跟郑光明搭话,就有点警惕。这可是上面交代的重点观察人员,德西不能接近他。

赵宝强恰到好处地指挥起来。

“哎!郑光明,你去库里倒手,别装车了。”

郑光明便被支进了谷仓,没再出来。

大家手忙脚乱地干活,直到最后装车登记完。

德西跟李大和坐进驾驶室。富木村派了一个人跟车坐在橘子筐边。

德西开着车,问驾驶室的李大和。

“那个老人是谁?”

“他是德语老师?”

大和便说了情况,末了说。

“咱们村的张山。你认识的,第一天带你来的,那就是他学生。

听说要在大学里接他班的,也在我们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