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陆铮心里已记下此事,
打算明天让保卫处悄无声息地再复核一下所有近期调入人员的档案,
特别是后勤系统这种容易被人忽视却又可能接触到间接信息的岗位。
宁可想多,不可疏忽。
第二天,
陆铮一到办公室,
就通过保密电话向保卫处长提到了昨晚张大姐无意中透露的信息,
要求对近期所有调入人员,
特别是后勤、通讯、运输等辅助岗位的人员,
进行一次不引人注目的背景再复核和安全意识强化教育。
保卫处长心领神会:“明白,陆副师长。‘雷霆清网’刚过,确实不能松懈。我马上安排,绝对不打草惊蛇。”
这种常态化的、基于高度警惕性的内部筛查,
本身就是反间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研究院材料实验室里,沈棠正面临着一个技术瓶颈。
“金乌”合金的工业化量产工艺遇到了难题——在大型真空感应炉中进行大规模熔炼时,
合金液的成分均匀性控制和高温氧化问题比小规模实验时突出得多,成品率波动较大。
刘所长和几位工程师围着炉子数据记录仪,眉头紧锁。
“氧化层太厚了,后续处理麻烦,影响性能。”
“这一炉的铼元素分布均匀度又掉下去了,达不到设计标准。”
沈棠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温度曲线和成分监测数据,
大脑飞速运转。
她需要找到一种更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新型保护性熔炼气氛或者高效精炼剂,既要成本可控,又要效果稳定。
她沉浸在对各种可能方案的推演中,
暂时将外面的纷扰和潜在的威胁搁置一旁。这是她的战场,另一个需要攻坚克难的堡垒。
午休时间,沈棠收到了一封厚厚的信。信封上是王晓梅工整又带着点急切的字迹。
拆开信,里面除了信纸,还有几张照片。
照片上是王晓梅在红旗大队文化站学习的场景,桌上堆满了高中课本,她笑得自信而灿烂。信写得很长,字里行间充满了干劲和感激:
“棠棠:展信佳!你寄来的复习资料太有用了!我和几个知青都开始拼命学习了!虽然很累,但感觉特别充实!
老支书和大队长也支持,还把文化站的钥匙给了我们,让我们晚上可以多学一会儿…你说得对,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不管将来怎么样,多学点东西总没错!
…告诉你个好消息,你帮忙改进的脱粒机,今年秋收立了大功了!
效率高又省力!大家都念你的好!…对了,后山的大家伙(指雷霆)好像又壮了,上次远远听到它的叫声,还是那么威风!…”
看着信和照片,
沈棠脸上露出了温暖的笑容。
朋友的积极变化和乡亲们的惦念,
让她感到由衷的高兴。这种朴实的情感连接,是她守护这一切的重要动力之一。
她提笔回信,鼓励王晓梅坚持下去,
并随信又寄去了一些新的学习资料和笔记。
同时,她也隐隐期待着,或许不久的将来,
高考恢复的消息就能正式传来,为王晓梅她们打开一扇新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