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拿出了初步的概念设计:
“风暴-改”高适应性冲锋枪:优化内部结构,采用“金乌”合金关键部件,提升耐高温高压性能和连发稳定性,适配更强弹药。
“龙鳞”自适应战术外骨骼:采用超轻高强材料,部分考虑使用“金乌”衍生材料,提供基础助力、负重分配和动作增强,与战士的神经反应速度相匹配。
“天眼”战术信息系统:整合高速抗干扰数据链、生命体征监测、环境感知与共享功能,追求极致轻量化和低功耗。
“壁垒”模块化防护系统:在关键部位尝试运用“金乌”合金切片,在保证防护等级的前提下大幅减重。
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材料、机械、电子、信息等多个领域。
研究院再次被动员起来,成立了新的攻关小组。
三位老教授也受邀成为顾问,在他们的专业领域提供宝贵的建议,例如苏老爷子对机械结构的优化、赵教授对系统建模的见解。
沈棠则居中协调,
将末世记忆中关于单兵装备的碎片化理念,巧妙地融入设计需求中,引导着研发方向。
“轩辕”战队的存在和研究院异常的资源倾斜,终究不可能完全瞒过所有人的眼睛。
一些模糊的信息开始通过特殊渠道流传出去:
“中国某特种部队正在进行极其严酷和先进的训练,实力增长异常迅猛…”
“军工研究院似乎在集中力量攻关某种全新的单兵系统…”
“与某种新型高性能合金有关…”
“代号可能涉及‘轩辕’、‘金乌’等古老词汇…”
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引起了境外某些大国和情报机构的高度警惕和强烈好奇。
一支远超常规的超级小队?
一种能带来代差优势的新材料?
一套颠覆性的单兵系统?
任何一点,都足以让他们坐立不安。
数支精锐的境外情报小队,开始以各种身份为掩护,试图向相关区域渗透,目标直指研究院和那片神秘的训练禁区。
总部的反谍报系统迅速捕捉到了这些异常动向。
“加强‘盘古计划’所有相关单位和人员的安全保卫等级!启动反渗透预案!”命令迅速下达。
研究院和“轩辕”基地的安保措施再次升级,明哨暗哨、电子监控、反侦察手段织成了一张无形的大网。
更关键的是,“轩辕”战队本身,被赋予了反渗透和区域安保的次级任务。
这既是对他们的实战锻炼,也是检验他们训练成果的试金石。
陆铮接到命令,眼中闪过一丝冷冽的锋芒。
他立刻调整了训练计划,加入了大量反侦察、潜伏、追踪与反追踪、以及…无声清除的实战演练科目。
夜晚,后山禁区的丛林变得更加危机四伏。
“轩辕”的战士们,如同真正的幽灵,利用他们被强化后的感知和体能,与总部派来的专业蓝军侦察分队,展开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模拟对抗。
结果令人震惊——在熟悉的地形下,装备着试验性传感器和经过灵泉水强化的“轩辕”战士,几乎完全碾压了经验丰富的专业侦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