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帮忙改良(1 / 2)

科研队对“虎狼之家”的观察虽然告一段落,

但李教授和王工心中的震撼和疑惑并未消散。

沈棠那含糊其辞的“用心论”显然无法解释灰点印记淡化、墨团异常壮实、云朵奶水充沛等超常现象。

他们带着满腹疑问和珍贵的观察记录离开了小院,

但沈棠这个名字和她那充满奇迹的小院,在他们心中留下了更深的烙印。

没过几天,小院的门再次被敲响。

这次来的,依旧是李教授和王工,

但他们的神情却与上次不同,少了些好奇,多了几分郑重和…一丝求助的意味?

他们身后还跟着两个年轻的技术员,抬着一个看起来颇为沉重的木箱。

“沈棠同志!又来打扰了!”

李教授一进门就开门见山,脸上带着苦笑,

“这次…不是来看老虎和狼崽的,是…来求援的!”

“求援?”沈棠有些意外,目光落在那个木箱上。

王工上前一步,拍了拍木箱,无奈地说:“沈知青!别提了!我们农研院最近引进了一批新式农机,想推广给地方生产队用。结果…水土不服!问题一大堆!尤其是这台小型收割机!”

他示意技术员打开木箱。

里面是一台结构紧凑、但看起来有些复杂的金属机器——一台小型手扶式联合收割机。

不过,机器上沾满了泥土和草屑,几个关键部位明显有磨损和变形的痕迹。

“这是我们刚从试验田拖回来的!”

王工指着机器,一脸头疼,

“设计理念是好的!效率高!能收割、脱粒一次完成!省时省力!可…一到实际作业就掉链子!”

“问题太多了!”

李教授补充道,掰着手指数,

“第一,传动系统太脆弱!稍微遇到点硬茬或者不平的地,齿轮就卡死!皮带就崩断!

第二,脱粒滚筒间隙调整不灵!要么脱不干净,浪费粮食!要么打碎谷粒,影响品质!

第三,底盘太低!在咱们北方的坡地、水田里,动不动就陷进去!

第四,也是最头疼的!故障率高!

操作复杂!

生产队的社员们根本玩不转!

修都修不好!现在好几个试点大队都抱怨连连,说还不如用镰刀!”

“我们想尽了办法!”

王工愁眉苦脸,

“改图纸!换材料!加强结构!效果都不理想!成本还上去了!推广不下去啊!”

李教授看着沈棠,

眼神带着期盼:“沈棠同志!我们知道你懂机械!在红旗大队改良过犁地机!还帮军工研究院优化过‘星火’手枪!

这次…能不能请你…帮我们看看这台收割机?指点指点?

看看有没有…简单实用的改良办法?让它在咱们的实际农田里…能干活!少趴窝!”

科研队的到来,再次引起了“虎家”的注意。

雷霆依旧沉稳地趴在门口,琥珀色的眼睛扫视着来人,喉咙里滚过一声低沉的咕噜,算是打招呼。

云朵则带着四个小家伙趴在干草棚里,好奇地看着这边。

雪宝则最是兴奋!

它凑到木箱边,巨大的鼻子嗅着机器的铁锈味和泥土味,喉咙里发出“呜嗷呜嗷”的疑惑声,还用巨大的爪子轻轻扒拉了一下机器外壳,发出“哐当”一声!

“雪宝!别闹!”沈棠轻声呵斥。

“呜…”雪宝委屈地缩回爪子,喉咙里发出低低的咕噜。

沈棠走到木箱前,蹲下身,仔细查看这台“问题收割机”。

她的目光锐利而专注,手指轻轻拂过磨损的齿轮、变形的连杆、沾满泥污的底盘…脑海中,

末世基地里那些结构简单、皮实耐用、专为恶劣环境设计的农用机械图纸,

如同幻灯片般飞速闪过。

“李教授,王工,”

沈棠站起身,指着机器,

“问题…确实不少。但…核心问题,我觉得是设计思路不对。”

“思路不对?”李教授和王工一愣。

“嗯。”

沈棠点点头,声音清晰而冷静,“这台机器…太‘精致’了!它可能是参考了国外平原大农场的设计,追求效率最大化。

但忽略了咱们国家农田的实际状况——地块小、地形复杂,坡地、水田、土壤条件差异大、作物品种多样、还有…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她顿了顿,

指着磨损的齿轮:“传动系统脆弱?那是因为它用了太多精密齿轮和链条!

追求传动效率,却牺牲了耐用性!

在咱们的田里,石头、树根、硬土块…随时可能卡进去!一卡就坏!”

她又指着脱粒滚筒:“间隙调整不灵?因为调节机构太复杂!

需要专用工具和精确校准!

社员们哪有那个功夫?

调不好,自然效果差!”

最后,

她拍了拍低矮的底盘:“底盘太低?为了降低重心?

但在咱们的烂泥地、坡地…那就是活靶子!不陷才怪!”

李教授和王工听得连连点头!

沈棠的分析一针见血!

直指要害!

“那…沈棠同志!你看…怎么改?”

王工急切地问。

沈棠沉吟片刻,脑海中迅速勾勒出改良方案。

她拿起王工递过来的纸笔,一边画一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