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潜入自由港“星图档案馆”,获取追猎者母星坐标及周边文明分布信息,为主动反击做准备。
“仿星晶导体的制作需要星璃的灵能注入,每天至少2小时,这会影响你的灵能恢复吗?”老周看着星璃苍白的脸色,有些担忧。之前灵能透支的后遗症尚未完全消退,高强度的灵能注入可能会加重身体负担。
星璃摇了摇头,指尖轻轻点在“仿星晶导体制作流程”上:“我昨天测试过,用‘分段注入法’,每次注入30分钟,间隔1小时休息,既能保证导体纯度,又不会过度消耗灵能。而且小林为我制定的‘灵能恢复食谱’里,每天添加了‘星叶草提取物’,能加速灵能循环,现在我的灵能储备已恢复到战前的70%,足够支撑制作需求。”
小林立刻补充道:“我会每周调整一次食谱,根据星璃的生理数据增加微量元素摄入;同时准备‘灵能舒缓凝胶’,每次注入后涂抹在额间晶体周围,缓解能量冲击带来的疲劳。另外,医疗舱已备好‘应急灵能补充剂’,确保制作过程中不会出现能量骤降的情况。”
小郑此时举起手,眼中闪烁着期待:“凯哥,自动化维修通道的搭建需要编程,我能不能参与?之前跟着你学习了基础的机器人控制代码,现在想尝试更复杂的系统编程,这样以后维修机器人出现故障,我就能独立处理了。”
凯笑着点头,将“自动化维修通道编程手册”递给小郑:“当然可以!这个任务需要结合‘老兵号’的船体结构数据,你可以先从‘通道导航算法’入手,遇到问题随时问我。等完成这个项目,你就能独立负责维修机器人的系统调试,成为团队的技术骨干。”
会议进行到傍晚,各项任务的负责人、时间节点、资源需求已全部明确:雷诺统筹全局,协调各任务进度;凯主导技术研发与数据库学习;莉娜负责基地防御与外部物资采购;星璃专注灵能设备制作与灵能恢复;老周和小郑负责材料制作与维修通道搭建;小林保障后勤与医疗支持;AI则承担“假目标生成”“传感器监控”“数据整理”等辅助任务,形成“全员参与、分工明确”的协作体系。
“现在,我们有了明确的目标,也有了可行的计划,接下来就是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雷诺站起身,目光坚定地看着众人,“外界的麻烦、追猎者的威胁,这些都不是阻碍,而是我们变强的动力。只要我们团结一心,按计划推进,迟早能让‘老兵号’重新启航,找到更多幸存者,把追猎者彻底赶出这片星域。”
“对!等‘老兵号’修复好,我们就去自由港,让那些地下势力看看,‘破烂王’不仅能修船,还能打跑追猎者!”小郑的声音充满干劲,之前战斗中的恐惧早已被对未来的期待取代。
莉娜握紧手中的激光步枪,眼神锐利:“我会在基地周边设置5层侦查点,24小时不间断巡逻,绝不让追猎者或地下势力靠近‘老兵号’的修复泊位。下次再遇到‘铁手帮’的人,我会让他们知道,觊觎我们的技术需要付出代价。”
星璃轻轻抚摸着额间的晶体,灵能感应中,她仿佛看到了3个月后的“老兵号”——主能源核心散发着稳定的淡紫色光芒,灵能狙击炮的炮管泛着冷光,自动化维修机器人在通道内灵活穿梭,而“先锋号”则像一座坚固的堡垒,守护着这一切。“我们一定能做到。”她的声音轻柔却坚定,“灵能与科技的结合,团队的信任与协作,这就是我们对抗追猎者的最大底气。”
夕阳的光芒透过“先锋号”的观察窗,洒在每个人的脸上,温暖而充满力量。生活舱内,众人开始收拾会议文件,准备投入到新的任务中——凯和星璃前往数据库机房,整理待学习的技术文档;莉娜拿起工具,向基地外围的侦查点走去;老周和小郑打开物资仓库,开始准备仿星晶导体的制作材料;小林则走进医疗舱,调配新一批的灵能恢复药剂;雷诺站在观察窗前,看着远处小行星带深处的“老兵号”泊位,心中充满了期待。
“先锋号”的隐蔽推进系统已完全关闭,基地的外部护盾缓缓升起,将整个设施笼罩在一层淡蓝色的能量屏障中。AI在控制台弹出新的提示:“假目标阵列已启动,生成12艘废弃舰船信号;传感器监控范围调整至100公里,预警响应时间≤3秒;备用能源已接入‘老兵号’维修泊位,可满足基础施工需求。”
没有欢呼,没有呐喊,只有每个人忙碌的身影和坚定的眼神。明确的目标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之前迷茫的道路;清晰的计划像一张蓝图,让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该向何处发力。外界的涟漪仍在扩散,追猎者的威胁尚未消失,但此刻,团队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按计划推进,尽快变强,在这片充满挑战的星空中,为自己、为幸存者、为人类文明,开辟出一条通往未来的希望之路。
当夜幕降临时,“先锋号”的灯光在小行星带中亮起,像一颗顽强的星辰,在黑暗的宇宙中闪烁。“老兵号”的修复仍在继续,数据库的学习刚刚开始,寻找幸存者的计划尚未启动,但新的目标与方向已在每个人的心中扎根,成为支撑他们前行的无尽动力。
未来或许依旧漫长,挑战或许依旧严峻,但只要团队团结一心,只要目标清晰坚定,就没有无法跨越的难关,没有无法实现的梦想。在“先锋号”这个临时基地里,一场关于“重建、学习、探索、反击”的战斗,已悄然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