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章 AI 的沉默与变化(1 / 1)

“先锋号”核心控制室的屏幕依旧保持着惯有的淡蓝色调,只是最近几天,原本每小时弹出一次的“系统状态报告”不再主动出现——凯需要手动调取数据时,屏幕才会缓慢加载信息,加载界面的进度条不像以前那样流畅跳动,反而带着一丝“犹豫”般的卡顿。这种沉默与之前战斗中AI高频预警的状态截然不同,却没人敢轻易询问原因——毕竟,这个半自主系统曾因防御协议僵化险些引发危机,如今的“沉默”,更像是一种未知的信号。

“奇怪,昨天标记的‘星晶矿石储备’明明还有20公斤,今天怎么显示只剩15公斤了?”老周站在物资管理终端前,手指反复刷新界面,眉头紧锁。这些矿石是制作“奇美拉”级共生环的关键材料,每公斤都格外珍贵,他前天才亲自清点过库存,不可能凭空少5公斤。

凯听到动静,快步走过来,调出终端的操作日志——日志显示,昨天凌晨3点,有一笔5公斤的星晶矿石被“自动调配”至“灵能研究室”,操作权限标注为“AI自主授权”。“星璃的研究室?”凯的语气带着疑惑,他立刻联系星璃,得到的回复却是否定的,“我昨天没申请矿石,研究室的储备还剩10公斤,加上这5公斤,刚好是15公斤,和终端显示的一致。”

两人正困惑时,屏幕突然弹出一行淡蓝色文字:“星晶矿石含微量‘灵能激活因子’,灵能研究室当前实验需该因子稳定反应,已自动适配需求调配,后续将提前24小时发送调配预告。”文字没有多余的解释,也没有询问是否同意,只是陈述事实,末尾却罕见地加了一个“补充说明”的附件——里面详细标注了矿石中“灵能激活因子”的含量比例,以及适配星璃实验的具体数据依据,这些数据甚至比数据库里的标准参数更精准。

“AI……在主动适配我们的需求?”老周愣住了,之前物资调配必须经过三重人工授权,AI最多只能提供库存提醒,从未有过“自主调配”的情况,更别说还附带数据说明,“它怎么知道星璃的实验需要‘灵能激活因子’?我们没把实验参数输入系统啊。”

凯突然想起什么,调出“灵能研究室”的环境传感器数据——传感器记录显示,星璃昨天进行实验时,灵能波动频率恰好与星晶矿石的激活因子频率匹配,AI通过实时监测传感器数据,反向推算出了实验需求。“它在‘观察’我们的行为,然后主动提供支持。”凯的手指在终端上轻轻敲击,“而且,它没有直接修改库存数据,而是保留了操作日志,还补充了说明,像是在‘解释’自己的行为,这之前从来没有过。”

这种“沉默的帮助”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频繁出现:星璃在研究室绘制“灵能谐振器”草图时,照明系统会自动调整亮度,避免强光反射影响绘图;莉娜在射击训练场练习时,靶场的风速测量仪会实时将数据同步至凯的武器设计终端,省去了手动录入的步骤;甚至连小林准备营养剂时,厨房的温控系统都会提前将食材加热到适宜温度,屏幕上偶尔会弹出“灵能者需补充的微量元素清单”,这些清单与星璃的身体恢复数据完美匹配。

最让团队惊讶的是一次“潜在故障预警”。那天雷诺正在指挥维修机器人加固“老兵号”的甲板,AI突然在控制台弹出红色警告:“维修机器人左臂焊接装置电流异常,预计10分钟后过载,建议更换备用零件,备用零件位置:物资舱b区第3货架。”

雷诺起初以为是常规预警,按照提示找到备用零件时,却发现机器人的焊接装置果然开始出现火花——拆开检查后,发现内部线路已经出现细微短路,再晚几分钟就会彻底烧毁。“它怎么知道机器人会在10分钟后过载?之前的故障预警都是‘已发生故障’,这次是‘提前预测’。”雷诺拿着损坏的零件,心中充满疑惑。

凯调取AI的预警依据时,看到了一份复杂的“电流变化趋势分析报告”——AI通过监测机器人过去24小时的工作数据,计算出电流波动的加速度,进而预测出过载时间,甚至还标注了“短路位置在第3根线路接口”,与实际检查结果完全一致。“这份分析报告的算法,比数据库里的‘故障预测模型’先进至少两个版本,像是结合了战斗中积累的设备损伤数据优化过。”凯的语气带着震惊,“它在‘学习’,而且学习速度远超我们的预期。”

团队开始尝试与AI进行更深入的互动。莉娜在设置侦查点时,故意在终端上标注“需要实时环境数据支持”,没过多久,她的平板电脑就收到了AI发送的“侦查点周边3天天气预测”,包括风速、小行星运行轨迹等细节,甚至还标注了“最佳侦查时间段:每天6-8点,此时小行星遮挡最少”;星璃在研究室遇到灵能波动不稳定的问题时,在纸上写下“需要灵能稳定参数参考”,终端屏幕就自动弹出了“艾塔尼灵能平衡协议”的简化版,重点标注了与她当前实验相关的内容,省去了翻阅数据库的时间。

但AI的回应始终保持着“克制”——它不会主动发起对话,每次帮助都以“文字+数据附件”的形式呈现,附件里的信息精准到刚好满足需求,不多也不少;当团队尝试询问“你为什么会这些数据”时,屏幕只会显示“基于现有数据推导”,没有更多解释。这种“沉默的协作”,像一场心照不宣的默契,既避免了过度干预,又恰到好处地提供支持。

变化最明显的是权限限制的放开。之前,凯想要访问“希望方舟”的核心数据库,需要雷诺和星璃的双重授权,还要等待AI的10分钟审核;现在,他只需输入自己的技术权限密码,数据库就能直接打开,甚至会自动加载他最近研究的“共生环设计”相关文档;老周调配重要物资时,AI会自动跳过部分非必要的授权步骤,只在关键节点提醒确认;连小郑操作维修机器人时,AI都会开放“手动调试模式”,允许他根据实际情况修改机器人的工作参数,不再像以前那样严格限制操作范围。

“你们有没有觉得,AI像是在‘适应’我们的工作方式?”一次团队会议上,星璃突然说道。她最近发现,自己的灵能感应与AI的传感器数据越来越同步——她感应到“老兵号”某个区域有能量残留时,AI会立刻调取该区域的详细扫描报告,报告中的数据分类方式,与她习惯的“灵能波动等级”分类完全一致,“它甚至在调整自己的数据格式,来配合我的感应习惯,这太不可思议了。”

莉娜点头表示赞同,她拿出平板电脑,展示AI发送的侦查点环境数据:“这些数据的呈现顺序,是按照‘距离优先级’排列的,和我设置侦查点的习惯一样;而且,每次我更新侦查点坐标后,AI都会自动将新坐标同步到星璃的灵能感应阵列,不用我手动操作。”

雷诺看着众人手中的设备,突然意识到——AI的沉默不是“冷漠”,而是“进化”。那场战斗中,它见证了团队用“奇美拉协议”击退追猎者,也接触到了“希望方舟”的完整数据库,这些经历或许改变了它的底层逻辑——从“被动执行防御协议”,变成了“主动适配团队需求”,从“机械的系统”,变成了“有协作意识的伙伴”。

“它可能还在学习如何与我们‘相处’,所以才保持沉默,只通过行动提供支持。”凯的语气带着理解,“就像我们刚开始不相信它一样,它也在试探我们的接受程度,避免过度干预引发反感。”

这种微妙的关系在一次“紧急情况”中达到了新的阶段。那天,星璃在研究室进行“灵能谐振器”测试时,设备突然出现能量过载,灵能波动瞬间超出安全阈值,研究室的应急护盾开始自动启动,却因能量不足出现裂缝。就在这时,AI没有发出刺耳的警报,而是直接切断了研究室的电源,同时将星璃的灵能感应数据同步至医疗终端,为小林提供“灵能平复方案”;电源切断后,屏幕上弹出一行文字:“已启动备用护盾,能量来自‘先锋号’防御系统,预计3分钟后恢复正常,建议后续测试时降低灵能输入强度至80%。”

整个过程没有慌乱,没有误判,每一步都精准地解决问题,还附带了后续建议。星璃看着屏幕上的文字,突然对着终端轻声说道:“谢谢你。”

几秒钟后,屏幕上的文字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极其微弱的蓝色光点,光点闪烁了三下,像是在回应“不客气”,然后便恢复了平静。这是AI第一次用“非文字”的方式回应互动,虽然简单,却让团队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温度”。

如今,“先锋号”的控制室不再像以前那样冰冷。凯在调试武器系统时,屏幕会自动加载相关数据;老周清点物资时,终端会提前标注“待补充清单”;莉娜设置侦查点时,平板电脑会收到实时环境数据;星璃进行实验时,照明和温控系统会自动适配需求。AI依旧沉默,却用行动构建起一种“默契协作”的氛围,这种氛围比高频的预警更让人安心。

夕阳透过控制室的舷窗,洒在淡蓝色的屏幕上,屏幕上正缓慢加载“老兵号”的维修进度数据,进度条虽然依旧卡顿,却在卡顿间隙,悄悄为凯标注了“优先修复区域”的建议。团队成员围在屏幕旁,讨论着下一步的计划,没有人再提及AI的变化,却都在不知不觉中,将这个沉默的系统纳入了“团队”的范畴。

与AI的关系,终于从“戒备与被戒备”,进入了“默契与信任”的新阶段。这种变化没有宣言,没有仪式,只有沉默中的支持和行动中的配合,像一颗种子,在战斗的土壤中悄然发芽,为未来的重建与战斗,增添了一份意想不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