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号的引擎维持着低功率运转,船体隐在陨石带的阴影中,像一头蛰伏的猛兽。凯站在驾驶舱的舷窗前,目送雷诺和星璃的登陆艇消失在星尘中,转身抓起工具箱——升级计划已在他脑海中反复推演,此刻正是利用“先锋号”车间资源的最佳时机。
“先从传感器开始。”凯打开飞船的系统面板,屏幕上“传感器精度:37%,探测范围:8公里”的红色数据刺眼得很。之前在数据深渊,传感器多次因精度不足错过危险预警,这次必须彻底改造。他调出“先锋号”车间的设备清单,目光锁定在“联邦军用级红外传感器”上——这是前哨站遗留的设备,探测范围达50公里,还能穿透普通反探测涂层,正是他需要的。
通过加密通讯向AI申请车间使用权时,凯特意强调“升级飞船传感器是为更好配合后续突袭‘黑帆’,符合合规性任务需求”。不出所料,AI秒批权限,还同步发送了车间的设备位置图:【车间b区存放红外传感器,需携带身份手环核验;另提供超导数据线10米,可用于传感器与飞船系统的连接】。
提着工具箱抵达“先锋号”车间时,凯才真正感受到前哨站的底蕴——500平方米的舱室内,整齐排列着维修架、焊接机、能量校准仪,地面干净得几乎能反光,与他之前的“老鼠洞”据点形成天壤之别。他按AI提示找到红外传感器,银灰色的设备比他想象的小巧,却沉甸甸的,外壳上还印着“联邦军工202年生产”的字样。
“有点年头了,不知道性能还能不能用。”凯将传感器放在维修架上,拿出万用表检测核心参数——电压稳定,信号输出正常,只是接口处有轻微氧化。他用砂纸轻轻打磨接口,再涂抹上导电膏,原本暗淡的接口瞬间恢复金属光泽。
安装传感器需要在“老兵”号的船体顶部钻孔固定,凯特意选择了装甲最厚的区域,避免破坏内部线路。当他用激光钻孔机在船体上打出直径5厘米的孔时,突然想起乔治——以前这种体力活,总是乔治抢着干,还调侃他“只会动脑子不会动手”。指尖的动作顿了顿,凯自嘲地笑了笑:“老伙计,这次换我来,保证比你做得好。”
将传感器固定在船体上,再用超导数据线连接到飞船主系统,凯的额头已渗出细密的汗珠。调试程序时,屏幕上的“探测范围”从8公里疯狂飙升至50公里,精度也从37%跃升至92%,连陨石带边缘漂浮的一块小金属碎片都清晰显示在雷达上。“成了!”他兴奋地拍了下维修架,连之前因想念乔治产生的低落都消散不少——他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团队贡献力量,就像乔治当年做的那样。
此时,雷诺通过加密通讯传来灰市的初步进展:“老鬼已初步信任我们,透露‘海蛇’的护卫常用改装能量枪,穿透力强,但射速慢。你们那边升级得怎么样?需要帮忙吗?”
“传感器刚装完,接下来改隐匿系统,正需要你回来搭把手。”凯对着通讯器说,“你带点灰市的废弃金属回来,我要做个‘伪装机甲贴片’,能模拟陨石的能量特征,让‘黑帆’的雷达把我们当成太空垃圾。”
雷诺爽快答应,还多问了句:“装甲修复需要什么材料?之前飞船左侧的装甲被追猎者刮花了,一直没机会修。”
“AI说车间c区有备用钛合金板,厚度5毫米,刚好能补装甲缺口。”凯立刻查了下库存,“你回来时顺便带两块,我们一起焊上——这次升级完,‘老兵’号至少能扛住‘黑帆’的三轮能量枪攻击。”
挂掉通讯,凯马不停蹄投入隐匿系统改进。他拆下“老兵”号原有的反探测涂层,发现材料早已老化,只能屏蔽10公里内的雷达探测。这次他打算用“深渊数据涂层”——这是他用数据深渊的特殊数据流调制的材料,能吸收90%的雷达波,还能根据周围环境调整颜色,比普通涂层先进太多。
调制涂层需要精准控制能量配比,凯将便携式控制台与车间的能量校准仪连接,屏幕上弹出复杂的参数曲线。他一边盯着曲线调整能量输入,一边往容器里加入深渊数据流结晶——淡紫色的结晶遇能量后融化成液体,与基础涂层混合后,渐渐变成能随光变色的银紫色。“这颜色不错,隐蔽性够强。”他用刷子将涂层均匀涂抹在船体外壳上,原本斑驳的装甲瞬间焕然一新,在灯光下还能微微反光。
两小时后,雷诺带着废弃金属和钛合金板回到飞船。看到船体上的新传感器和银紫色涂层,他忍不住吹了声口哨:“可以啊凯,这升级完,‘老兵’号快赶上小型战舰了!”
“还差得远,先把装甲补好再说。”凯递给他一副焊接手套,指着左侧装甲的缺口,“缺口有30厘米长,得先把边缘打磨平整,再用钛合金板覆盖焊接,最后涂一层深渊涂层,防止生锈。”
雷诺接过手套,熟练地拿起角磨机打磨装甲边缘。火花在他指尖飞溅,动作干脆利落——以前在废品站,他修过的废弃星舰没有一百也有八十,补装甲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凯则在一旁准备焊接机,调整好温度和电流,等雷诺打磨完,立刻将钛合金板对准缺口:“左边再挪1厘米,对,就是这,别焊歪了!”
焊接机发出“滋滋”的声响,淡蓝色的火焰将钛合金板与船体牢牢焊在一起。凯不时用镊子调整钢板位置,确保没有缝隙。当最后一道焊缝完成时,两人同时松了口气——原本狰狞的装甲缺口,此刻被平整的钛合金板覆盖,再涂上深渊涂层后,完全看不出修补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