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网游竞技 > 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 > 第62章 疯狂的方案:用炮!

第62章 疯狂的方案:用炮!(1 / 2)

船坞深处的震动还在持续,舱壁上的灰尘簌簌落下,在昏暗的应急通道里扬起细小的尘雾。我重新坐回船长座椅,双手紧紧攥着数据板,目光死死盯着光幕上“48%”的ApU能源读数——每一秒的等待,都在消耗着我们仅存的生机。无人机的嗡鸣声从通道后方传来,虽然因为远处的混乱暂时放缓了攻击,却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利剑,提醒着我危机从未远去。

就在这时,系统的光幕突然闪烁,原本显示磁力锁结构的界面被强制切换,一道绿色的扫描光束在磁力锁三维模型上快速移动,最终停留在大门右侧的一个菱形模块上,模块边缘标注着“能量节点(脆弱区)”的字样。

“紧急扫描完成!在磁力锁系统中发现一处相对脆弱的能量节点——该节点为磁力锁的‘功率调节单元’,负责分配各磁力模块的能源,外壳厚度仅20(其他部位均为100),且内部未设置多重防护屏障,若能对该节点造成物理破坏或能量过载,有60%概率导致整个磁力锁系统瘫痪,大门自动解锁。”系统的机械音带着一丝罕见的急促,光幕上同步弹出能量节点的详细参数:“节点坐标:大门右侧12米,高度8米;推荐攻击方式:高动能冲击或能量武器打击;当前船上可利用武器:近防炮pdG(型号:-200,口径20,单发射速500发\/分钟,最大有效射程1000米)。”

近防炮?我猛地从座椅上站起来,心脏在胸腔里疯狂跳动。“老兵”号作为联邦早期探索舰,确实配备了两门近防炮,一门位于舰首,一门位于舰尾,用于拦截小行星碎片或敌方小型飞行器。可在我登舰的这些天里,从未想过要启用它们——毕竟近防炮需要独立的能源供应,且发射时产生的后坐力极大,以“老兵”号当前锈迹斑斑、结构松散的状态,很可能会因为后坐力导致船体撕裂,甚至推进器脱落。

“系统,你疯了吗?近防炮的后坐力至少有50kN,‘老兵’号的舰体结构早就老化了,尤其是舰首的支撑梁,之前检测出应力值已经接近阈值,一旦开火,很可能会直接崩断!而且近防炮的能源线路早在十年前就已经报废,怎么临时接驳?”我声音带着一丝颤抖,手指在光幕上滑动,调出近防炮的状态报告——上面清晰地写着“能源线路断裂率95%,炮管锈蚀程度70%,击发机构卡滞风险80%”,每一个数据都在宣告“不可用”。

“方案确实存在极高风险,但当前已无其他选择。”系统的光幕上弹出“后坐力模拟分析图”,绿色的线条标注着船体受力分布,“通过计算,若将近防炮的发射模式调整为‘单发点射’(而非连射),可将单次后坐力降至25kN,同时在舰首支撑梁外侧临时加装‘缓冲支架’(利用船上的废弃金属管和螺栓制作),可将结构应力值控制在148pa(安全阈值150pa),虽然仍处于临界状态,但有90%概率承受单次射击的后坐力。”

“至于能源线路接驳,近防炮原设计能源接口为‘高压能源接口(600Vdc)’,可通过ApU的应急能源输出端(当前输出电压12Vdc)配合‘升压模块’(从废弃货运飞船的能源系统中拆解,可将12V升压至600V)进行临时接驳,接驳过程预计需要15分钟,期间需保持ApU能源稳定,且不能中断推进器的最低功率运转(避免船体在应急通道中漂移碰撞)。”

光幕上同步弹出能源接驳的详细步骤:1.拆除近防炮能源接口处的锈蚀零件,清理接触端子;2.将升压模块固定在ApU舱室与近防炮之间的通道内;3.用耐高温高压线缆连接ApU应急输出端与升压模块输入端;4.用另一根线缆连接升压模块输出端与近防炮能源接口;5.缠绕绝缘胶带,覆盖所有裸露的金属端子,防止短路。

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升压模块是否能稳定工作?高压线缆是否能承受600V的电压?近防炮的击发机构是否会在射击时卡滞?这些问题像一团乱麻,在我脑海里交织,可我知道,这是当前唯一能打开大门的方法,哪怕只有60%的成功率,哪怕要赌上“老兵”号的命运,也必须一试。

“系统,近防炮的炮管锈蚀会不会影响射击精度?我们需要精准命中直径只有50厘米的能量节点,一旦打偏,不仅无法破坏磁力锁,还会浪费宝贵的能源,甚至引来更多支援部队。”我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思考每一个可能的漏洞。

“已通过舰首摄像头对近防炮炮管进行扫描,锈蚀主要集中在炮管外侧,内侧膛线磨损程度仅30%,在100米以内的射程(当前距离磁力锁大门80米),单发点射的精度误差可控制在10厘米以内,足以命中能量节点。且可通过‘手动校准’——在近防炮的瞄准镜旁加装‘激光瞄准器’(从维修舱的废弃工具中找到),进一步提升射击精度。”系统的回答打消了我最后的顾虑,光幕上的“方案可行性评估”从“高风险”调整为“极高风险但可行”。

我靠在座椅上,闭上眼睛,脑海里反复回放着系统的方案——临时接驳高压能源线路、制作缓冲支架、单发点射、精准命中能量节点,每一个环节都像在“刀尖上跳舞”,稍有不慎就是万劫不复。可当我想到那扇紧闭的大门外,是浩瀚的太空,是自由的星海,想到“老兵”号这二十年来的沉寂与等待,心里的恐惧渐渐被一股“破釜沉舟”的兴奋取代。

“干了!”我猛地睁开眼睛,声音带着一丝决绝,“立即开始准备,我负责制作缓冲支架和校准激光瞄准器,你负责指导能源线路接驳,我们必须在15分钟内完成所有准备工作,否则ApU的能源撑不到第二次射击!”

“收到指令!缓冲支架制作步骤已发送至数据板,能源线路接驳的关键节点已用红色标记,预计15分钟后完成准备,建议优先完成缓冲支架,再进行能源接驳,避免后坐力准备不足导致船体损伤。”系统的响应速度极快,光幕上弹出详细的制作图纸,标注着金属管的切割长度(1.2米)、螺栓的安装位置(每30厘米1个),甚至连扳手的型号都有明确要求。

我抓起工具箱,快步冲向舰首近防炮所在的位置。近防炮的炮管锈迹斑斑,表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灰尘,炮身与舰体的连接部位已经出现了细小的裂纹,看起来随时会脱落。我先用砂纸仔细打磨支撑梁外侧的锈迹,露出里面的金属表面,然后按照图纸,将废弃的金属管切割成1.2米的长度,用螺栓固定在支撑梁外侧,形成一个“三角形缓冲支架”——三角形的稳定性可以最大限度分散后坐力,减少支撑梁的受力。

固定最后一颗螺栓时,我的手指被金属管的毛刺划破,鲜血滴落在支撑梁上,与锈迹混合在一起,形成一道暗红色的痕迹。我顾不上疼痛,用绝缘胶带简单包扎了一下,立刻开始校准激光瞄准器——将瞄准器固定在近防炮的瞄准镜旁,打开激光开关,一道红色的光束直射向磁力锁的能量节点,刚好落在节点中心。我微调瞄准器的角度,确保光束在80米的距离内没有丝毫偏移,才满意地拍了拍手。

此时,系统的声音传来:“能源线路接驳准备完成,升压模块已固定,高压线缆已连接至ApU应急输出端,当前升压模块输出电压稳定在600Vdc,近防炮能源指示灯已亮起(绿色),击发机构已完成初步清理,卡滞风险降至30%。”

我快步跑回ApU舱室,检查能源线路的接驳情况——升压模块被固定在舱壁上,线缆的连接处缠绕着五层绝缘胶带,端子上的锈迹已被清理干净,ApU的应急输出端显示“当前负载600w(升压模块400w+推进器200w)”,能源读数稳定在45%,虽然比之前下降了3%,却足以支撑一次射击。

“所有准备工作完成,近防炮已处于待发状态,发射模式调整为‘单发点射’,后坐力缓冲支架已安装,激光瞄准器校准完成,能量节点已锁定。”系统的光幕上弹出“发射准备就绪”的绿色提示,“是否立即击发?击发后需立即观察磁力锁状态,若未成功破坏,需在30秒内撤离至应急通道深处,避免磁力锁反制措施(可能释放高压电弧)造成损伤。”

我深吸一口气,走到舰首的观测窗前,透过玻璃看向80米外的磁力锁大门——红色的激光束像一根细线,牢牢锁定在右侧的能量节点上,节点的蓝光在激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刺眼。无人机的嗡鸣声似乎更近了,通道后方隐约传来地面支援部队的呼喊声,时间已经不允许我再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