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船坞大门的距离(1 / 2)

“老兵”号的舰首刚进入应急出口通道,系统的光幕就突然弹出醒目的导航界面,淡蓝色的全息地图上,一条红色虚线从当前位置延伸向远方,终点处闪烁着“船坞出口大门”的绿色标识,旁边的数字像一道冰冷的屏障,瞬间浇灭了我刚升起的希望——“当前位置距船坞出口大门:1200米,以当前推进器功率70%(速度0.004\/s)计算,预计剩余移动时间:50分钟。”

1200米!50分钟!我盯着这两个数字,手指无意识地攥紧数据板,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之前脱离泊位、躲避传感器的紧张还未完全消散,这漫长的距离又像一座大山,压在我的心头。应急出口通道比主通道更狭窄,宽度仅10米,两侧舱壁上布满了废弃的管线和金属支架,部分区域甚至需要侧身才能通过,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碰撞,进一步拖延时间。

“系统,应急通道内有没有更短的路线?或者可以临时打通的捷径?50分钟太长了,我们的ApU能源和推进器状态都撑不了这么久。”我急切地问道,目光扫过光幕上的地图——通道内标注着3处“狭窄路段”和2处“零件堆积区”,每一处都可能成为新的障碍,而我们的时间和能源,根本经不起额外的消耗。

“应急通道为单向直线设计,无分支路线,且舱壁为双层钛合金结构(厚度20),临时打通需使用重型切割设备,工具箱内无适配工具,且切割过程会产生剧烈噪音和能量波动,100%触发安防中心警报,引来支援部队。”系统的三维模型模拟出切割舱壁的后果:红色的警报区域瞬间覆盖整个通道,支援部队的标记以最快速度向我们逼近,“当前唯一可行方案:保持当前速度,优先通过狭窄路段和零件堆积区,减少不必要的停留,同时严格控制ApU能源消耗,关闭非必要系统,延长续航时间。”

我深吸一口气,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手指在数据板上滑动,关闭了除推进器控制、ApU监控和导航系统外的所有功能——环境监测、应急照明、生命维持系统都调整至“最低功耗模式”,光幕上的能源消耗曲线立刻出现了一丝平缓,从之前的580w降至550w,虽然降幅微小,却已是当前能做到的极限。

“ApU当前剩余能源:75%(基于当前功耗,预计续航时间:65分钟),扣除抵达出口大门的50分钟,剩余15分钟可用于应对突发状况(如碰撞、无人机攻击)。”系统的能源监测数据让我稍微安心,可这份安心没能持续多久,通道后方突然传来熟悉的“嗡鸣”声——是之前被我们甩开的无人机,它们居然重新追了上来,而且数量比之前更多。

“检测到6台pd系列无人机(含之前的pd-01、pd-02及4台新增支援无人机),正以10\/s的速度沿应急通道追击,预计3分钟后进入武器射程。所有无人机均搭载能量示警枪,部分无人机携带‘能源干扰器’(可产生高频电磁脉冲,干扰ApU供电稳定性)。”系统的警报音尖锐刺耳,光幕上的无人机标记以集群形式快速逼近,红色的“武器射程”圆圈不断扩大,很快就将我们当前的位置纳入威胁范围。

能源干扰器!这比能量示警枪更致命。ApU本就处于高负荷运转,一旦被电磁脉冲干扰,很可能出现供电短路,甚至彻底停机,到时候我们将彻底失去动力,沦为无人机的“活靶子”。我立刻下达指令:“推进器功率提升至75%,速度提升至0.0045\/s,拉开与无人机的距离!同时启动‘电磁屏蔽模式’,用废弃金属板覆盖ApU舱室外部,减少干扰器影响!”

推进器的嗡鸣再次拔高,船体的速度明显加快,应急通道两侧的舱壁在视野中快速掠过,废弃管线和支架的影子像鬼魅一样向后倒退。我从工具箱里翻出几块从维修舱拆下的金属板,快步跑到ApU舱室,用螺栓将金属板固定在舱室外部——这些金属板虽然锈迹斑斑,却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挡高频电磁脉冲,为ApU争取一点保护。

就在金属板安装完成的瞬间,通道后方传来“滋滋”的电流声——无人机的能量示警枪开始开火!一道道蓝色光束从后方射来,有的擦过船体侧面,在舱壁上留下焦黑的痕迹;有的击中船体尾部的推进器保护罩,发出“砰”的闷响,保护罩表面瞬间出现一道浅痕,却没有造成实质损伤。

“无人机进入持续骚扰模式,攻击频率为每秒2次,主要瞄准船体非关键区域(货运舱、维修舱),暂无攻击ApU和推进器的意图,推测其目的为‘消耗能源+拖延时间’,等待地面支援部队抵达。”系统的分析让我心里一沉——无人机的策略很明确,不追求立刻摧毁我们,而是通过持续攻击迫使我们维持高功率推进,加速能源消耗,同时拖延时间,直到支援部队赶来形成合围。

我盯着数据板上的ApU能源读数——75%→74%→73%,每一次推进器功率提升,每一次应对攻击的姿态调整,都在快速消耗着宝贵的能源。按照当前的消耗速度,抵达出口大门时,能源很可能跌破30%,一旦出现任何突发状况,我们将没有多余的能源应对。

“距离第一个狭窄路段还有100米,该路段宽度仅8米,船体通过时需将姿态角调整至-1°,且需降低推进器功率至60%(速度0.0035\/s),避免与舱壁碰撞,预计通过时间8分钟。”系统的导航提示让我陷入两难——降低功率意味着速度减慢,会给无人机更多的攻击时间,能源消耗可能更快;不降低功率,碰撞风险又会急剧上升,一旦船体卡在狭窄路段,后果不堪设想。

“执行降低功率方案!通过狭窄路段时,用应急隔音毯覆盖船体侧面,减少碰撞时的噪音和损伤!”我咬牙做出决定,手指在数据板上滑动,将推进器功率缓缓降至60%。船体的速度明显放缓,无人机的追击距离也随之缩短,蓝色光束的攻击越来越密集,有的甚至击中了船体中部的观测窗,玻璃表面瞬间出现裂纹,虽然没有破碎,却让我心头一紧。

狭窄路段比预想中更艰难。通道两侧的舱壁向内凸起,最窄处仅容“老兵”号侧身通过,我紧紧盯着光幕上的船体姿态数据,每0.5秒就微调一次推进器功率,确保船体与舱壁保持0.5米的安全距离。推进器的嗡鸣带着一丝滞涩,像是在努力对抗着通道的“挤压”,船体偶尔会与舱壁上的废弃管线发生轻微碰撞,发出“咔嗒”的声响,每一次碰撞都让我心脏骤停,生怕管线勾住船体,导致停滞。

8分钟后,“老兵”号终于艰难地通过狭窄路段,我立刻将推进器功率恢复至75%,速度重新提升至0.0045\/s。可此时,数据板上的ApU能源读数已经降至68%,比通过路段前多消耗了5%,而无人机的骚扰攻击依旧没有停止,蓝色光束不断击中船体,虽然没有造成致命损伤,却让船体表面的焦痕越来越多,像一块块丑陋的伤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