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风管道内的灰尘呛得我连连咳嗽,膝盖在粗糙的金属管壁上反复摩擦,早已磨破的裤腿渗出温热的血珠,与灰尘混合成暗红色的污渍。我手脚并用地向前爬行,强光手电的光束在前方黑暗中划出一道颤抖的光路,照亮管道内堆积的废弃电线和破碎零件——这些都是二十年来船坞废弃设备的“遗骸”,此刻却成了阻碍我逃生的障碍。
“系统,通风管道通向的应急出口距离当前位置还有多远?出口外部是否有巡逻机器人驻守?”我压低声音问道,生怕说话声透过管道缝隙传出,被外面的巡逻队察觉。指尖触碰到一根冰凉的金属管,上面的锈迹蹭得手指发涩,管道深处传来细微的“滴答”声,像是冷凝水在滴落。
“通风管道剩余长度约15米,出口位于船坞西南侧的废弃货运平台下方,当前扫描显示出口30米范围内无巡逻机器人驻守,但存在1台学院巡逻无人机(型号:pd-01)正在该区域巡航,巡航高度5米,扫描半径10米,预计2分钟后进入出口监控范围。”系统的机械音带着一丝紧张,光幕上弹出无人机的三维模型——那是一台巴掌大小的银色无人机,机身呈流线型,底部装有可360°旋转的扫描灯,两侧各有一个微型螺旋桨,尾部还挂载着小型红外探测模块,“pd-01无人机灵活性极高,最大飞行速度8\/s,可穿透5以下金属板进行红外扫描,且具备实时图像传输功能,一旦锁定目标,安防中心将在1分钟内收到图像数据。”
我心里一沉,加快爬行速度,手电光扫过管道壁上的编号——“d-07-12”,按照系统标注,这是距离出口最近的一段管道,只要再爬过最后5米,就能抵达应急出口的阀门。可就在这时,管道外部突然传来“嗡——”的轻微声响,声音尖锐而有规律,与之前巡逻机器人的“沉重嗡鸣”截然不同,更像是昆虫振翅的高频振动。
“无人机pd-01已进入出口50米范围,正在调整飞行轨迹,扫描频率提升至每秒2次!建议立即停止移动,关闭强光手电,避免产生热量和光线暴露位置!”系统的警报音在脑海里响起,我立刻关掉手电,管道内瞬间陷入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只有管道缝隙透进的微弱应急灯光,在地面上投下细碎的光斑。
我屏住呼吸,身体紧贴管道壁,能清晰感受到管壁传来的轻微震动——那是无人机螺旋桨产生的气流,正随着它的靠近而逐渐增强。几秒钟后,一道刺眼的白光突然透过管道顶部的缝隙扫过,在地面上留下一道短暂的亮痕,紧接着,白光开始以每秒一次的频率反复扫描,像一把移动的利剑,在管道内搜寻着“异常热源”。
“无人机扫描灯功率100w,白光波长550n,可穿透管道缝隙(宽度0.5),当前距离出口阀门仅3米,若继续停留,5秒后将扫描到管道内的人体热量!”系统的倒计时声急促响起,我能听到无人机的“嗡鸣”声越来越近,似乎就停在应急出口的正上方。
我深吸一口气,摸索着抓住管道壁上凸起的金属支架,缓缓站起身——管道直径约1米,勉强能容纳我站立,只是头部必须微微弯曲,才能避免撞到顶部。我伸出手,指尖触碰到应急出口的阀门——那是一个旋转式金属阀门,表面覆盖着厚厚的锈迹,按照系统提示,需要顺时针旋转3圈才能打开。
就在我准备转动阀门时,管道外部突然传来清晰的电子合成音,声音通过扩音器放大,透过管道壁的缝隙钻进我的耳朵:“这里是学院安防pd-01无人机,检测到废弃货运平台区域存在异常能量波动,正在进行二次扫描……发现目标!西南侧-08维修舱附近,检测到废弃探索舰船体移动痕迹!”
我的动作瞬间僵住,心脏在胸腔里疯狂跳动。无人机居然发现了“老兵”号的移动痕迹!虽然我已经离开维修舱,但船体留在地面的划痕、碰撞后的零件散落,都是无法抹去的“证据”,一旦无人机靠近维修舱,就能通过图像传输将“老兵”号的现状传回安防中心,到时候就算我逃出管道,也会因为“非法操控废弃星舰”被全网通缉。
“无人机pd-01已改变飞行轨迹,向-08维修舱方向移动,当前距离维修舱20米,预计10秒后抵达!”系统的播报声让我彻底慌了神,脑海里闪过一个疯狂的念头——必须阻止无人机靠近维修舱,至少要拖延它的扫描时间,为我后续返回“老兵”号、继续撤离争取机会。
我不再犹豫,双手握住应急出口阀门,用尽全力顺时针旋转——阀门锈迹摩擦产生“嘎吱”的刺耳声响,在寂静的管道内格外清晰,我甚至能听到无人机的“嗡鸣”声出现了短暂的停顿,似乎被这突如其来的噪音吸引。
“阀门已旋转1圈,剩余2圈!无人机pd-01已察觉异常噪音,正在向应急出口方向转向,距离当前位置15米!”系统的警报音尖锐刺耳,我加快旋转速度,手臂因为用力而开始发酸,手心被阀门的锈迹磨得通红,却丝毫不敢放慢。
当阀门旋转到第三圈时,“咔嗒”一声脆响,阀门终于被打开,一股冷风从出口处灌进管道,带着船坞里特有的机油味和灰尘气息。我弯腰钻出出口,立刻躲到货运平台的金属支架后方,探出脑袋观察——无人机pd-01正悬停在距离我10米的空中,机身底部的扫描灯发出刺眼的白光,正对着应急出口的方向,显然已经锁定了“异常噪音源”。
“检测到应急出口区域存在人体热量信号!热源强度37c,符合人类体温特征!”无人机的电子合成音再次响起,扫描灯的光束瞬间锁定我所在的金属支架,白光透过支架缝隙,在地面上投下交错的阴影,“警告!未经授权人员闯入第七船坞限制区域!立即走出隐蔽位置,接受身份验证!否则将启动防暴措施!”
防暴措施?我心里一紧,目光扫过无人机尾部——那里挂载着一个小型黑色装置,按照系统标注,那是“电击发射器”,有效射程15米,击中后可释放10万伏高压电流,虽不致命,却能让人瞬间失去行动能力。
“系统!有没有办法干扰无人机的扫描或通讯?比如用金属板遮挡红外信号,或者制造电磁干扰?”我压低声音问道,手在地面上摸索,想要找到能用于遮挡的金属碎片。
“无人机红外扫描可穿透3以下金属板,当前货运平台的金属支架厚度5,可暂时遮挡人体热量,但无法持续;电磁干扰需使用频率1.2Ghz的信号发生器,工具箱内无适配设备,但可通过短路管道内的废弃电线,产生瞬时电磁脉冲,干扰无人机通讯,持续时间约3秒,足够宿主转移至更隐蔽位置。”系统的方案虽然临时,却已是当前唯一的选择。
我立刻按照系统指引,找到管道出口附近的废弃电线——那是一根直径10的铜芯电线,两端的绝缘皮已经破损,露出里面的铜芯。我用手指捏住两端铜芯,将它们快速接触——“啪”的一声,蓝色的电火花瞬间闪过,电线表面冒出一缕青烟,同时,无人机的“嗡鸣”声出现了短暂的卡顿,扫描灯的光束也停止了移动,显然通讯受到了干扰。
“电磁脉冲生效!无人机通讯中断3秒!建议立即转移至货运平台下方的废弃集装箱内,那里可完全屏蔽红外扫描!”系统的提示音响起,我抓住这宝贵的3秒,弯腰快速冲向集装箱——那是一个长5米、宽2米的金属集装箱,门已经锈蚀脱落,内部堆满了废弃的布料和塑料零件,足够我隐藏。
当我钻进集装箱,重新隐蔽好身体时,无人机的通讯已经恢复,扫描灯的光束开始在货运平台周围疯狂扫动,电子合成音带着明显的警惕:“通讯干扰已排除!检测到瞬时电磁脉冲信号,怀疑目标携带干扰设备!安防中心请求支援,派遣2台pd系列无人机及1支地面巡逻小队,预计3分钟内抵达!”
我靠在集装箱内壁上,大口喘着粗气,心脏还在因为刚才的“生死时速”而剧烈跳动。透过集装箱的缝隙,我能看到无人机pd-01的扫描灯在不断移动,白光扫过地面的金属碎片,反射出刺眼的光斑,像在编织一张无形的网,将整个货运平台笼罩在监控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