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钢铁的呻吟(1 / 2)

巡逻机器人的“嗡嗡”声彻底消失在船坞深处后,我才敢松开紧按在“紧急停机”按钮上的手指——指尖已经被按得发白,掌心里的冷汗浸透了数据板的边缘,留下一圈潮湿的印记。舰桥里重新陷入寂静,只有ApU的“嗡嗡”声在缓慢循环,像一头巨兽平稳的呼吸,可这平静下,却藏着即将再次涌动的暗流。

“巡逻机器人已远离监测范围(当前距离150),可启动第二段推进准备。但需注意:机器人巡逻周期比预测缩短3分钟,后续各段推进时间需相应压缩,第二段推进目标位移60,预计耗时22分钟,需在01:10前抵达第二个隐藏点,避开下一轮巡逻。”系统的机械音带着一丝紧迫感,光幕上的时间轴重新校准,原本标注的“00:35启动”被修改为“00:32启动”,留给准备的时间只剩下3分钟。

我没有丝毫犹豫,立刻从座椅上起身——虽然后背的肌肉还在发酸,但现在不是休息的时候。按照计划,第二段推进前需要快速检查3号推进器的燃料阀卡顿问题,同时确认船体底部的划痕是否影响移动。我抓起强光手电和扳手,快步冲出舰桥,沿着通道向舰尾的3号推进器跑去。

3号推进器的喷口依旧覆盖着陶瓷隔热垫,在应急灯的微光下泛着哑光质感。我蹲下身,用扳手小心地拆开燃料阀的保护盖——里面的金属部件上还残留着黑色的油污,阀门口有一小片锈蚀的金属碎屑,正是这碎片导致了之前的卡顿。我用镊子轻轻夹出碎屑,再用酒精棉片反复擦拭阀门内部,确保没有残留杂质;最后滴入两滴机械润滑油,转动阀门测试——“咔嗒”声消失了,阀门转动变得顺滑。

“3号推进器燃料阀卡顿已解决,当前推力响应延迟恢复至0.2秒(正常范围0.1-0.3秒)。”系统的扫描结果弹出,我松了口气,又快步跑到船体底部查看划痕——那是一道约20厘米长的浅痕,只伤及表面油漆,没有穿透金属层,不影响结构强度。

回到舰桥时,距离启动时间只剩30秒。我重新坐回船长座椅,将安全带和尼龙绳再次拉紧,确保身体与座椅完全固定;双手握住数据板,指尖在屏幕上快速滑动,调出推进器控制界面——1号、2号、3号推进器的状态全部显示为“就绪”,推力参数已预设为“45%(目标总推力3.15N)”,这是为了降低金属摩擦声,避免被远处的声音传感器捕捉。

“第二段推进启动倒计时10秒——10、9、8……”系统的倒计时声在脑海里响起,我深吸一口气,将所有注意力集中在屏幕上的推力曲线——绿色的线条即将再次攀升,而这一次,伴随它的,将是更密集的“钢铁呻吟”。

“3、2、1,推进启动!”

指尖轻按“启动”按钮的瞬间,光幕上的推力曲线从0N开始缓慢上升,3号推进器的曲线最先达到目标值(1.05N),1号和2号推进器紧随其后,最终三条曲线汇聚在3.15N的刻度线上,稳定波动。

下一秒,船体的震颤再次传来——与第一段推进不同,这次的震颤似乎更频繁,从船体底部沿着金属支架向上传递,透过座椅的脚踏板传到我的脚底,再顺着小腿蔓延到脊背,每一次震动都带着细微的麻感,像是有无数根细小的针在轻轻刺击皮肤。

紧接着,金属摩擦声再次响起,却比第一段更复杂——不再是单一的“咯吱”声,而是混合了“刮擦”“吱呀”“碰撞”的多重声响。货运舱底部的支撑梁与地面金属垫板的摩擦变得更剧烈,锈蚀的金属表面相互挤压,发出“刺耳的刮擦声”,像两把生锈的刀在反复切割;船体侧面的金属板因震动相互碰撞,发出“沉闷的吱呀声”,仿佛随时会断裂;甚至连舰桥控制台的零件都在轻微晃动,按钮与面板碰撞,发出“哒哒”的细碎声响。

“声音分贝监测:65分贝(略高于正常交谈),仍低于船坞环境噪音阈值(70分贝),但需注意:第二段推进路径靠近船坞东侧的声音传感器(灵敏度较高,阈值68分贝),当前距离传感器80,声音传播衰减后约62分贝,暂无触发风险。”系统的实时监测数据像一剂强心针,可我依旧不敢放松——那持续不断的金属摩擦声,在我听来,每一声都像在向周围的传感器“喊话”,随时可能引来警报。

我死死盯着观察窗外的参照物——那是一根倾斜的金属支架,距离船体边缘约5米。随着船体的移动,支架与船体的相对位置在缓慢变化,每移动1厘米,摩擦声就会随之变化一次,时而尖锐,时而沉闷。我忍不住将身体向前倾斜,额头几乎贴在观察窗的破洞上,目光紧紧锁定支架,手指无意识地攥紧数据板,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

“船体位移监测:0.\/s。

拖拽声随着速度提升逐渐减弱——金属管道被拖行了约10米后,从船体底部脱落,掉在地面上发出“哐当”一声,随后滚进旁边的零件堆里,声音彻底消失。我长舒一口气,后背的衣服已经被冷汗浸透,贴在皮肤上冰凉刺骨,可握着数据板的手,却依旧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