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宿舍窗户,在地板上投下斜斜的光斑。我躺在床上,手里攥着个人数据板,屏幕上还停留在推进器测试脉冲的推力曲线界面。虽然一夜没合眼,却毫无困意——脑海里反复推演着移动测试的细节,也忍不住畅想“老兵”号真正离开船坞的场景。就在这时,视网膜上的系统光幕突然亮起,机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严肃:“基于推进器测试数据、‘老兵’号船体参数(空载质量8000kg,最大宽度12)、第七船坞结构图纸(出口宽度15,弯道半径8)及学院巡逻路线记录(每30分钟1次,覆盖船坞主干道),已启动‘逃离方案计算’程序,预计计算时长30分钟,期间需保持数据板联网,获取实时巡逻调度信息。”
逃离方案?我瞬间从床上坐起,睡意一扫而空。原本以为还要经过多次移动测试,没想到系统直接跳过“验证”,开始计算最终的逃离计划。“系统,现在就计算逃离方案会不会太早?我们还没测试过推进器长时间运转的稳定性,而且……我们连跃迁引擎都没有,就算逃出船坞,也无法离开‘阿尔法-3’星系啊!”我连珠炮似的发问,手指无意识地抓紧了数据板,心里既期待又恐慌——逃离计划意味着真正的“冒险”,一旦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跃迁引擎暂未纳入当前计算范围,逃离方案的核心目标是‘安全离开第七船坞,抵达船坞外围的太空垃圾带(距离船坞出口500,存在天然信号屏蔽区)’,后续可在垃圾带隐藏,寻找二手跃迁引擎或等待救援。”系统的光幕上弹出船坞地图,红色线条标注着巡逻路线,绿色区域标注着计划逃离路径,“推进器长时间运转稳定性可通过模拟计算推导(基于测试脉冲数据,预计连续运转1小时无故障风险),当前最关键的变量是‘巡逻间隙’与‘船坞弯道通行’,需精准计算每一步的时间与推力参数。”
我凑近光幕,看着上面不断跳动的数据流:“船坞出口距离‘老兵’号当前位置300,需经过2个90°弯道,最小通行宽度10”“巡逻机器人移动速度1\/s,经过船坞主干道时,对侧盲区时间约2分钟”“推进器最大连续推力3.5N,船体转向时需单侧减力0.8N,避免离心力导致结构损伤”……每一组数据都像一块拼图,在系统的运算下,逐渐拼凑出完整的逃离路线。
“计算进度10%……已确定核心策略:‘分段式移动’——利用巡逻间隙,分5段推进,每段移动60,耗时约25分钟,在巡逻机器人返回前,隐藏在船坞侧巷的废弃设备后,躲避探测。”光幕上的路线图开始动态演示:虚拟的“老兵”号模型在推进器的作用下,缓慢向第一个弯道移动,速度稳定在0.04\/s(约每小时144米),像一只谨慎的蜗牛,在复杂的船坞结构中穿行。
我紧盯着演示画面,心脏随着模型的移动一点点加速。当模型行至第一个弯道时,系统突然暂停演示,弹出红色警告:“弯道处存在废弃的货运平台(高度5,宽度3),与‘老兵’号船体最小间距仅0.5,转向时若推力控制偏差超过0.1N,可能发生碰撞,需调整推进器单侧推力至2.7N,转向角度0.5°\/s,通过时间预计8分钟。”
0.5的间距?0.1N的推力偏差?我倒吸一口凉气——这简直是在“刀尖上跳舞”。推进器本身就存在5%的推力波动,加上手动控制的延迟,稍有不慎就会撞上货运平台,不仅会损坏船体,还会触发船坞的碰撞警报,引来巡逻队。“系统,这个风险能不能规避?比如选择其他路线,或者先清理掉货运平台的障碍物?”我急切地问道,手指已经摸到了旁边的工具箱,要是能清理障碍,哪怕多花几个小时也值得。
“船坞内仅有此一条通往出口的路线,其他通道均被坍塌的金属支架堵塞,清理需至少5小时,远超巡逻间隙周期;且清理过程中产生的噪音(金属撞击声)可能被声音传感器捕捉,暴露风险更高。”系统的回答彻底断绝了我的侥幸心理,光幕上弹出推力控制精度的模拟曲线,“已通过算法优化推力补偿策略:实时监测船体位置偏差,每0.5秒调整一次推进器功率,将偏差控制在0.05N以内,碰撞概率可降低至5%以下。”
5%的碰撞概率,虽然依旧冒险,却已是当前能做到的最优解。我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现在不是退缩的时候,一旦错过当前的计算窗口,后续巡逻路线或船坞结构发生变化,可能再也没有合适的逃离机会。
“计算进度50%……已确定各分段时间节点:
1.第一段(0-60):启动时间00:00(凌晨3:00,监控盲区开始),利用盲区前5分钟完成启动准备,推进器功率50%,持续25分钟,抵达第一个侧巷隐藏点,躲避00:25的巡逻;
2.第二段(60-120):启动时间00:35(巡逻机器人离开后10分钟),推进器功率45%(降低噪音),持续27分钟,抵达第一个弯道;
3.第三段(120-180):启动时间01:10(避开01:00的巡逻),单侧推力精准控制,8分钟通过弯道,继续推进19分钟,抵达第二个侧巷隐藏点;
4.第四段(180-240):启动时间01:50(巡逻间隙最长时段),推进器功率50%,持续25分钟,抵达第二个弯道;
5.第五段(240-300):启动时间02:30(监控盲区结束前30分钟),最大功率55%,加速通过最后60,02:55抵达船坞出口,03:00前进入太空垃圾带。”
光幕上的时间轴清晰标注着每一个关键节点,旁边还附带了“风险等级”:第一段“低风险”(直线路径,无障碍物),第二段“中风险”(靠近巡逻主干道),第三段“高风险”(弯道狭窄),第四段“中风险”(设备密集区),第五段“极高风险”(出口处有红外传感器,需快速通过)。每一个“高风险”标签都像一记警钟,提醒着我这次逃离的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