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号推进器测试成功的喜悦还未褪去,系统的光幕就弹出了新的提示,机械音带着冷静的规划感:“1号推进器基础功能验证完成,但实施完整推进方案仍需补充3类关键材料:1.耐高温绝缘线缆(至少10米,用于连接ApU与推进器,耐受温度需达150c以上);2.接口转换器(2个,实现ApU供电接口与推进器电源接口的适配,型号需兼容t-100推进器);3.燃料过滤芯(3个,清理推进器独立燃料舱内的残留杂质,避免堵塞燃料阀)。”
我盯着光幕上的材料清单,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个人数据板的边缘——之前修复ApU时用的普通线缆显然不符合耐高温要求,接口转换器更是连见都没见过,唯一能抱希望的,只有在“老兵”号内部或邻近废舰里找找废弃零件。“系统,能定位这些材料的可能位置吗?比如废弃仓库或其他废舰的设备舱?”
“已启动‘废品资源映射’功能,结合‘超空间破烂感应’数据,标注3处高概率材料区域:
1.‘老兵’号中层甲板废弃仓库(编号w-03):根据蓝图记录,该仓库曾存放应急维修零件,可能残留耐高温线缆与接口转换器;
2.邻近废弃训练舰(编号t-03)设备舱:该舰为联邦早期训练型号,部分设备接口与t-100推进器兼容,可能拆解到适配转换器;
3.船坞东北区域废弃维修站:站内遗留大量维修工具与零件,燃料过滤芯的匹配概率达60%。”
光幕上同步弹出船坞地图,三个目标区域用绿色光点标注,还附带了“预计搜寻时间”“潜在障碍”等备注——比如废弃仓库的门可能锈死,训练舰设备舱存在结构松动风险。我深吸一口气,将万用表和杜邦线放回工具箱,心里涌起一股类似“拼图”的专注感:每找到一份材料,就像拼上一块关键碎片,离完整的方案又近一步。
第一站是“老兵”号的w-03废弃仓库。按照导航指引,仓库位于中层甲板靠近货运舱的位置,需穿过一条堆满废弃物资的通道。通道两侧的金属货架早已坍塌,上面的零件散落一地,有的还裹着厚厚的防尘布,掀开时扬起的灰尘呛得我连连咳嗽。走了大约五分钟,前方出现一扇厚重的金属门,门楣上“w-03仓库”的标识被锈迹覆盖,只能勉强辨认出轮廓。
“检测到仓库门为手动机械锁,锁芯锈蚀率70%,可使用撬棍配合除锈剂开启。”系统提示音响起,我掏出除锈剂,对着锁芯喷了足足半瓶,等待片刻后将撬棍插入锁孔,双脚蹬在墙壁上用力撬动。“嘎吱——”金属摩擦的刺耳声响在通道里回荡,锁芯应声断裂,门缓缓向内打开,一股混杂着机油与灰尘的气息扑面而来。
仓库内部比想象中更杂乱,十几排货架歪歪扭扭地立着,上面堆满了密封的零件箱,有的箱子已经破损,露出里面的线缆和金属零件。我打开手电筒,光束扫过货架,在最内侧的一层货架上,发现了几卷包裹在油纸里的线缆——油纸虽然泛黄发脆,但拆开后,里面的线缆外皮泛着淡红色光泽,表面印着“耐高温180c”的字样。
“检测到耐高温绝缘线缆(型号:ht-200),单卷长度5米,共发现3卷,满足使用需求(10米)。”系统的扫描结果让我心里一喜,连忙将线缆小心地放进背包。继续搜寻时,我在货架角落找到一个打开的零件盒,里面整齐排列着十几个不同型号的接口转换器,其中两个上面的标识与系统给出的“t-100适配参数”高度吻合。
“接口转换器找到2个!”我忍不住低呼,指尖轻轻拂过转换器表面,冰凉的金属触感让我格外安心。就在这时,脚下突然传来“咔嚓”一声脆响,我低头一看,原来是踩碎了一个废弃的塑料零件盒,里面的小螺丝散落一地。我蹲下身,下意识地将螺丝收集起来——虽然暂时用不上,但说不定后续修复能派上用场,这是这段时间“捡破烂”养成的习惯。
离开仓库前,我最后扫了一眼货架,确认没有遗漏关键材料,才背着沉甸甸的线缆和转换器,向第二站——废弃训练舰t-03走去。
训练舰t-03停靠在“老兵”号右侧约20米处,船体倾斜着靠在船坞墙壁上,舰尾的推进器早已不见踪影,甲板上布满了锈迹和孔洞。按照系统提示,设备舱位于舰体中部,需从侧舷的破损处进入。我踩着船坞地面的金属碎片,小心翼翼地爬上训练舰甲板,在侧舷找到一个约一米见方的破洞,里面漆黑一片,只能隐约看到设备的轮廓。
“检测到设备舱内部存在2处轻微结构松动,建议避开左侧倾斜的管道支架。”系统的警告音响起,我打开手电筒,钻进破洞——内部空间狭窄,布满了交错的管线和控制台,有的控制台还保持着倾斜状态,随时可能坍塌。我猫着腰,按照系统标注的“安全路径”,向设备舱深处移动。
在一个半坍塌的控制台下方,我发现了一个完好的设备箱,上面印着“推进系统配件”的字样。我用扳手撬开箱子,里面整齐排列着十几个接口转换器,其中一个的型号与我在仓库找到的完全一致,另一个则是更适配的升级款。“检测到t-100推进器专用接口转换器(型号:Ac-t01),功能完好度90%,可直接使用。”
虽然已经找到足够的转换器,但多一份备用总是好的,我将两个新找到的转换器也放进背包。正要离开时,手电筒的光束扫过控制台的缝隙,我看到一个小小的金属盒——打开后,里面居然是3个未拆封的燃料过滤芯,型号与系统要求的完全匹配!
“燃料过滤芯也找到了!”我惊喜得差点跳起来,原本计划还要去废弃维修站,没想到在这里就凑齐了所有材料。这突如其来的“惊喜”,让我更加专注于眼前的“拼图”——原来只要足够细心,很多关键碎片就藏在不起眼的角落。
离开训练舰时,夕阳已经西斜,船坞里的阴影被拉得很长。我背着装满材料的背包,向“老兵”号返回,脚步比来时更轻快。沿途的废弃设备在我眼中不再是杂乱的废铁,而是可能藏着“拼图碎片”的宝库——比如一根缠绕在支架上的线缆,一个掉在地面的零件盒,都可能在后续修复中发挥作用。
回到“老兵”号的货运舱,我将收集到的材料一一摆在地上:3卷耐高温线缆、4个接口转换器、3个燃料过滤芯,还有顺手捡来的小螺丝和备用垫片。系统的光幕弹出“材料验收报告”,所有材料均标注“合格”,甚至还贴心地提醒“建议对线缆进行绝缘测试,确保无破损”。
我按照提示,用万用表对线缆进行绝缘测试,数值显示正常;检查接口转换器的针脚,确保无弯曲或锈蚀;拆开燃料过滤芯的包装,确认内部无杂质。每一个步骤都做得格外细致,仿佛在完成一件精密的“拼图”——只有确保每一块碎片都完好,才能拼出完整的“撤离方案”。
夜幕降临时,我终于完成了所有材料的验收,将它们整齐地放进工具箱。坐在货运舱的地面上,我靠在冰冷的墙壁上,看着窗外的星空,心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踏实。从最初面对引擎室的绝望,到现在凑齐所有推进方案的材料,这段“收集碎片”的过程,让我更加明白“破烂王”的真谛——不仅是修复废铁,更是在杂乱中寻找价值,在绝望中拼凑希望。
系统的光幕突然弹出新的提示:“所有材料准备就绪,建议明天优先完成推进器的接线与燃料过滤芯更换,为监控盲区时段的撤离测试做准备。”
我点点头,握紧了手里的工具箱提手。明天,将是“拼图”的下一个关键步骤——将收集到的碎片组装成完整的“推进系统”。虽然前路依旧充满未知,但我已经不再畏惧,因为我知道,只要专注于每一块“碎片”,总有一天能拼出属于我和“老兵”号的“星海蓝图”。
夜色渐深,货运舱的应急灯闪烁着柔和的白光,照亮了地上的材料,也照亮了我眼前的“拼图”之路。属于我们的撤离计划,即将进入最后的准备阶段,而每一份收集到的材料,都是通往自由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