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资治通鉴白话版 > 宋纪一 (公元420年-423年)

宋纪一 (公元420年-423年)(1 / 2)

公元420年(永初元年)

正月己亥日,北魏皇帝拓跋嗣回到皇宫;西秦王乞伏炽磐立儿子乞伏暮末为太子,还让他总管全国军事,随后大赦天下,把年号改成“建弘”。

当时手握大权的“宋王”刘裕,想让东晋皇帝把皇位“禅让”给自己,却不好意思明说。他特意召大臣们喝酒,假装闲聊:“当年桓玄篡位,东晋其实就没了天下。是我带头举义,恢复晋室,南征北战平定四方,功劳多了才受了‘九锡’(古代大臣最高荣誉)。现在我年纪大了,地位这么高,可‘物极必反’,没法长久安稳。我想把爵位还回去,回京城养老。”大臣们只知道夸他功劳大,没一个懂他的真实想法。

散席后,中书令傅亮才反应过来,但宫门已经关了。他赶紧敲门求见,刘裕马上开门见他。傅亮进来只说:“我得暂时回一趟京城(建康)。”刘裕秒懂,没多问,只说:“要几个人送你?”傅亮答:“几十人就行。”傅亮当晚出发,看到彗星划过整个天空,拍着大腿感叹:“我以前不信天象,现在居然应验了(暗示要改朝换代)。”

傅亮到建康后,四月就上奏请刘裕进京“辅佐”皇帝。刘裕留儿子刘义康镇守寿阳(今安徽寿县),管豫州、司州等四州军事;因为刘义康年纪小,又派刘湛当长史帮他处理事务——刘湛从小就想当宰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诸葛亮,读书多、不空谈,刘裕很看重他。

五月乙酉日,北魏把之前的“宣武帝”谥号改成“道武帝”(针对开国皇帝拓跋珪)。

北魏的淮南公司马国璠、池阳子司马道赐想叛逃,被司马文思告发。拓跋嗣杀了两人,封司马文思为“郁林公”。这次叛乱牵连了平城(北魏都城,今山西大同)几十位豪门,全被灭族。其中章安侯封懿的儿子封玄之本该被牵连,拓跋嗣因为封家是燕国旧贵族,想留他一个儿子。封玄之说:“我侄子封磨奴从小没了父母,求保他一命。”最后杀了封玄之四个儿子,只留了封磨奴。

六月壬戌日,刘裕到了建康。傅亮暗示东晋恭帝司马德文写“禅位诏书”,还把草稿递给他,让他抄一遍。恭帝很痛快地拿起笔,对身边人说:“当年桓玄篡位时,晋朝就该没了,是刘公(刘裕)让晋朝多活了近二十年,今天这事我心甘情愿。”说完就把诏书抄在红纸上。

甲子日,恭帝退到琅邪王府,大臣们拜别时,秘书监徐广哭得特别伤心;丁卯日,刘裕在南郊搭祭坛,正式登基当皇帝(南朝宋开国皇帝宋武帝)。仪式结束后,他从石头城(今南京)坐仪仗车进建康皇宫,徐广又哭了。侍中谢晦劝他:“徐公是不是有点太过了?”徐广说:“你是宋朝开国功臣,我是晋朝老臣,伤心和高兴的事本来就不一样。”

刘裕登基后,大赦天下,改年号为“永初”,还宣布:之前因“乡论清议”(民间或官员对品行的评价)被定罪的人,一律赦免,给他们重新开始的机会。不过史学家裴子野不认同这事:古代舜帝继位流放坏人,周武王灭商后迁走顽固分子,天下的坏人都一样,刘裕赦免品行有问题的人,做得不对。

刘裕封恭帝为“零陵王”,待遇照着晋朝初年安置曹魏皇室的规矩来,让他住在原来的秣陵县宫,派将军刘遵考带兵看守,把褚皇后降为“王妃”;随后封赏功臣宗室:封弟弟刘道怜为太尉、长沙王,追封已故的弟弟刘道规为临川王,让刘道怜的儿子刘义庆继承爵位,徐羡之等功臣也各有升官封爵。

他还追封已故谋士刘穆之为“南康郡公”、将领王镇恶为“龙阳县侯”,感叹说:“刘穆之要是没死,肯定能帮我治天下,真是‘贤人一死,国家就衰败’啊!”又说:“刘穆之不在了,别人都敢轻视我了。”

此外,刘裕立皇子刘义真为庐陵王、刘义隆为宜都王、刘义康为彭城王;还把原来的《泰始历》改成《永初历》。

当时拓跋嗣正在翳犊山,后来到了冯漟池,听说刘裕登基,赶紧派人召谋士崔浩来,说:“你去年说的话应验了,我今天才相信‘天道’(指晋亡宋兴是天意)。”

丁酉日,拓跋嗣去了五原;丁未日,又去了云中。

甲辰日,刘裕下诏封北凉的凉公李歆为征西将军、酒泉公,管高昌等七郡军事;封西秦王乞伏炽磐为安西大将军。

交州刺史杜慧度攻打林邑国(今越南中部),把对方打得大败,杀了一半以上的人。林邑国求和,杜慧度把之前被掠夺的人都送了回去。杜慧度在交州当官,治理得像管自己家一样细致,官民又怕他又爱他,晚上城门都不用关,路上没人捡别人丢的东西。

河西王沮渠蒙逊想打西凉,先假装带兵攻西秦的浩亹(今甘肃永登),到了之后悄悄撤兵,驻扎在川岩,等着西凉上钩。

凉公李歆想趁沮渠蒙逊出兵,偷袭北凉都城张掖。大臣宋繇、张体顺拼命劝他,他不听;太后尹氏也劝:“咱们是刚建的小国,地少人少,守住自己都难,哪有精力打别人?你爹临终前反复说,要谨慎用兵、保住国土、安定百姓,等合适的时机。这话还在耳边,你怎么就忘了?沮渠蒙逊很会打仗,你打不过他,这些年他一直想吞了咱们。咱们国家虽小,好好治理、修养德行,等着就行——他要是昏庸,百姓会来投奔你;他要是贤明,你就臣服他,怎么能冒险侥幸?我看你这一去,不光会打败仗,国家都要没了!”李歆还是不听,宋繇叹着气说:“这下彻底完了!”

李歆带三万步兵骑兵向东出发。沮渠蒙逊听说后,说:“李歆已经进圈套了,但他要是知道我撤兵了,肯定不敢前进。”于是故意在西边散布消息,说自己已经打下浩亹,要进攻黄谷。李歆信了,高兴地进了都渎涧,沮渠蒙逊趁机带兵出击,在怀城把他打得大败。有人劝李歆退回酒泉,他说:“我不听母亲的话才打败仗,不杀了这个胡人(指沮渠蒙逊),没脸见我母亲!”又带兵在蓼泉交战,最后被沮渠蒙逊杀了。

李歆的弟弟们逃到敦煌;沮渠蒙逊进酒泉后,禁止士兵抢劫,百姓没受影响。他任命宋繇负责选官,善待西凉有才能的旧臣,让儿子沮渠牧犍当酒泉太守。敦煌太守李恂(李翻的弟弟)弃城逃到北山,沮渠蒙逊派索元绪代理敦煌太守。

后来沮渠蒙逊回到北凉都城姑臧(今甘肃武威),见了西凉太后尹氏,还安慰她。尹氏说:“李氏被胡人灭了,我没什么好说的!”有人劝尹氏:“现在你母子的命都在别人手里,怎么还敢傲慢?国家亡了、儿子死了,你怎么不难过?”尹氏答:“生死存亡都是天意,我怎么能像普通人一样哭哭啼啼?我就是个老太婆,国破家亡,难道还惜命当别人的女仆?赶紧死才好!”沮渠蒙逊佩服她的气节,没杀她,还让儿子沮渠牧犍娶了她的女儿。

辛未日,刘裕追封已故的妃子臧氏为“敬皇后”;癸酉日,立太子刘义符为皇太子。

闰月壬午日,刘裕下诏,让东晋历代皇帝的陵墓都安排卫兵看守。

九月,西秦振武将军王基等人偷袭北凉王沮渠蒙逊的“胡园戍”,俘虏了2000多人后返回。

西凉旧臣李恂在敦煌时,治理得不错;而北凉派的敦煌代理太守索元绪,性格粗暴、喜欢杀人,特别不得人心。敦煌本地人宋承、张弘信就暗中招李恂回来。冬天,李恂带几十名骑兵回到敦煌,索元绪吓得向东逃到凉兴(今甘肃安西附近)。宋承等人推举李恂为冠军将军、凉州刺史,还把年号改成“永建”(李恂重建西凉,史称“后西凉”)。沮渠蒙逊派儿子沮渠政德攻打敦煌,李恂紧闭城门不交战。

十二月丁亥日,可城羌族首领狄温子,带着3000多户人家投降北魏。

北魏国主拓跋嗣的姚夫人去世,被追谥为“昭哀皇后”。

公元421年(永初二年)

正月辛酉日,刘裕到南郊祭祀天地,同时宣布大赦。史学家裴子野评论:祭天是每年该做的常规礼仪,借这机会赦免罪犯,实在没必要!

刘裕任命扬州刺史、庐陵王刘义真为司徒;尚书仆射徐羡之为尚书令、扬州刺史;中书令傅亮为尚书仆射(核心权力层调整,巩固统治)。

正月辛未日,拓跋嗣前往公阳(今山西大同附近)。

正月,沮渠蒙逊带2万大军攻打敦煌的李恂。

西秦王乞伏炽磐派征北将军木弈干、辅国将军元基攻打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地盘),赶上连雨天,没打就撤回来了。

三月甲子日,北魏阳平王拓跋熙去世;随后拓跋嗣征调6000名“代地人”修建皇家园林,园林东边包括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北),周长30多里。

沮渠蒙逊在敦煌城外筑堤坝拦水,用水灌城;李恂请求投降,沮渠蒙逊不许。李恂的部将宋承等人只好开城投降,李恂自杀。沮渠蒙逊进城后屠城,抓获李恂的侄子李宝,把他囚禁在姑臧。从此,西域各国都来拜见沮渠蒙逊,称臣纳贡。

四月己卯初一,刘裕下诏,废除各地除“蒋子文祠”(民间信仰中守护南京的神)以外的“淫祠”(没官方认可、不合礼制的祠堂);但纪念先贤或有功劳德行的祠堂,不在废除之列。

吐谷浑王慕容阿柴(西北游牧政权首领)派使者投降西秦,乞伏炽磐封他为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安州牧、白兰王(西秦拉拢游牧势力)。

六月乙酉日,拓跋嗣向北巡到蟠羊山(今内蒙古兴和附近);七月,向西巡到黄河边。

沮渠蒙逊派右卫将军沮渠鄯善、建节将军沮渠苟生,带7000人攻打西秦。乞伏炽磐派征北将军木弈干等人,率5000步兵骑兵抵抗,在五涧(今甘肃武威附近)打败沮渠鄯善,俘虏沮渠苟生,杀了2000人后返回。

刘裕想杀零陵王司马德文(前东晋恭帝),先把一瓮毒酒交给前琅邪郎中令张伟,让他去毒死司马德文。张伟感叹:“毒死君主求活命,不如死!”就在路上自己喝毒酒死了。

当时太常褚秀之、侍中褚淡之,都是司马德文王妃褚氏的哥哥。司马德文之前每生儿子,刘裕都让褚秀之兄弟趁机杀掉。自从禅位后,司马德文特别怕遭祸,和褚妃住在同一间屋子,自己在床前做饭,吃的喝的都由褚妃亲手准备,南朝宋的人没机会下手。

九月,刘裕让褚淡之和他哥哥右卫将军褚叔度去探望褚妃,褚妃出门到别的房间见面;埋伏的士兵立刻翻墙进去,给司马德文递毒酒。司马德文不肯喝,说:“按佛教规矩,自杀的人不能再投胎做人。”士兵就用被子把他闷死了。之后刘裕带领百官,在朝堂上为他哭吊了三天。

九月庚戌日,拓跋嗣回到平城皇宫。

十月己亥日,刘裕下诏,封沮渠蒙逊为镇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凉州刺史(承认北凉的地位,稳定西北边境)。

十月己亥日(与南朝宋诏书同日),拓跋嗣前往代地(北魏发源地,今山西北部、内蒙古南部)。

十一月辛亥日,把司马德文葬在冲平陵(今江苏南京附近),刘裕带领百官送葬。

十二月丙申日,拓跋嗣向西巡到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

西秦王乞伏炽磐派征西将军孔子等人,率2万骑兵,在罗种(今青海湖附近)攻打契汗秃真(西北游牧部落首领)。

沮渠蒙逊任命的晋昌太守唐契(唐瑶的儿子,唐瑶是西凉开国功臣)占据晋昌郡叛乱,沮渠蒙逊派儿子沮渠政德去讨伐。

之前刘裕还是“宋公”时,谢瞻任宋台中书侍郎,他弟弟谢晦任右卫将军。当时谢晦已经权势很重,从彭城回都城接家人时,手下和宾客挤满门口,巷子都堵了。谢瞻在家看到这场景,特别震惊,对谢晦说:“你名声职位不算特别高,怎么这么多人来巴结!咱们家一直以淡泊退让为家业,不愿卷入时事,交往的也只是亲戚朋友。你现在权势盖过朝野,这可不是家族的福气啊!”说完就用篱笆把自家门和谢晦家隔开,说:“我不忍心看这景象。”

后来谢瞻回到彭城,对刘裕说:“我本来是普通读书人,父祖官职最高也不过二千石。我弟弟才30岁,能力平庸,却在朝廷里地位极高、掌管机密。福气太多就会招来灾祸,肯定快了;求您把他降职,保住我们衰败的家族。”之后还多次提这件事。谢晦有时把朝廷机密告诉谢瞻,谢瞻就故意跟亲戚朋友说出来,还当玩笑讲,让谢晦不敢再跟他说机密。

等刘裕登基后,谢晦因为是开国功臣,地位更重,谢瞻也更担忧害怕。这一年,谢瞻任豫章太守(今江西南昌),生病后不肯治疗。临终前给谢晦写信说:“我能保全身体善终,也没什么遗憾了!弟弟你要好好努力,为国家也为家族。”

公元422年(永初三年)

正月甲辰初一,拓跋嗣从云中西巡到屋窦城(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附近)。

正月癸丑日,刘裕任命徐羡之为司空、录尚书事(相当于宰相,总领朝政),仍兼任扬州刺史;江州刺史王弘为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中领军谢晦为领军将军兼散骑常侍,进入皇宫值班,总管皇宫警卫(刘裕开始安排托孤大臣,徐羡之、谢晦成为核心)。

徐羡之出身平民,没什么学问,全靠意志和度量成事。一旦身居高位,朝野都服他,都认为他有宰相之才。他性格沉稳少言,不把喜怒哀乐表现在脸上;还很会下棋,但看别人下棋时总像没看懂,当时人更因此推崇他。傅亮、蔡廓常说:“徐公懂所有事,能调和不同意见。”徐羡之曾和傅亮、谢晦聚会,傅亮、谢晦才学高、能言善辩,徐羡之却风度庄重,该说话时才说。郑鲜之感叹:“看徐羡之、傅亮的言论,就不会再觉得有学问是最大的长处了。”

西秦征西将军孔子等人,大败契汗秃真,俘虏2万男女,缴获50多万头牛羊。契汗秃真带几千骑兵向西逃跑,他的偏部首领树奚,带领5000户人家投降西秦。

二月丁丑日,刘裕下诏,把豫州淮河以东的地区分出来设“南豫州”,治所放在历阳(今安徽和县),任命彭城王刘义康为刺史;又从荆州分出10个郡设“湘州”,治所放在临湘(今湖南长沙),任命左卫将军张邵为刺史(拆分大州,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控制)。

二月丙戌日,拓跋嗣回到平城皇宫。

三月,刘裕生病,太尉、长沙王刘道怜,司空徐羡之,尚书仆射傅亮,领军将军谢晦,护军将军檀道济,一起进宫侍奉医药。大臣们请求祈祷神灵,刘裕不许,只让侍中谢方明把病情告诉皇家宗庙。刘裕本来就不信鬼神怪事,早年有很多“祥瑞”(传说预示他当皇帝的吉兆),等他显贵后,史官想核实这些传闻,他都拒绝回答。

刘裕任命檀道济为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镇守广陵(今江苏扬州),让他统管淮南所有军队。

当时的皇太子刘义符总跟品行不端的小人混在一起,谢晦跟刘裕提醒:“陛下年纪大了,该为江山长久考虑,皇位太重要,不能让没能力的人来坐。”刘裕问:“那庐陵王刘义真怎么样?”谢晦说:“我去见见他再定。”

谢晦出宫去见刘义真,刘义真特别想跟他深谈,谢晦却故意不怎么回应。回来后对刘裕说:“刘义真的德行配不上他的才能,不是当君主的料。”三月丁未日,刘裕下诏把刘义真调出京城,任命他为“都督南豫、豫、雍等六州诸军事”“车骑将军”,镇守南豫州。从这以后,南朝宋的大州长官大多兼任“都督”,有的甚至管五十个州,具体职位太多,没法一一记载。

刘裕病情好转后,在三月己未日宣布大赦。

秦州、雍州(今陕西、甘肃一带)的流民向南逃到梁州(今陕西南部、四川北部),三月庚申日,刘裕派人送一万匹绢到梁州,还从荆州、雍州调运粮食,救济这些流民。

当年刁逵被刘裕诛杀后,他的儿子刁弥一直逃亡。三月辛酉日,刁弥带几十人潜入京口城(今江苏镇江),被太尉留府司马陆仲元击杀。

三月乙丑日,北魏河南王拓跋曜去世。

四月甲戌日,北魏国主拓跋嗣立皇子拓跋焘为太平王,兼任相国、大将军;还封其他儿子拓跋丕为乐平王、拓跋弥为安定王等。

四月乙亥日,刘裕下诏封仇池公杨盛为武都王。

西秦王乞伏炽磐任命折冲将军乞伏是辰为西胡校尉,在汁罗(今青海附近)修筑列浑城,用来镇守当地的胡人部落。

五月,刘裕病情加重,召来太子刘义符,叮嘱他:“檀道济虽然有才干谋略,但没太大野心,不像他哥哥檀韶那样有难以驾驭的傲气;徐羡之、傅亮应该不会有二心;谢晦跟着我打过很多仗,懂随机应变,要是将来有人叛乱,肯定是他。”还亲手写诏书:“以后如果有年幼的君主,朝廷大事全交给宰相,太后不用临朝听政。”

刘裕指定司空徐羡之、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镇北将军檀道济为“顾命大臣”。五月癸亥日,刘裕在西殿去世。

刘裕生活简朴,没什么欲望,治国有法度,穿的用的比普通读书人还节俭,很少举办宴会,后宫妃嫔也少。他曾得到后秦高祖姚兴的侄女,特别宠爱,甚至因此耽误政事;谢晦稍微劝谏,他立刻把这个女子送走。国家财帛都由外府管理,他自己没有私人储藏。岭南曾进贡一种“入筒细布”,一匹有八丈长,刘裕嫌这种布太精美、耗费人力,立刻让有关部门弹劾进贡的太守,把布退了回去,还下令岭南禁止再织这种布。公主出嫁,陪嫁不超过二十万钱,没有锦绣等贵重物品。朝廷内外都遵守禁令,没人敢奢侈浪费。

太子刘义符继位,当时才十七岁,宣布大赦,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立妃子司马氏为皇后(司马氏是前东晋恭帝司马德文的女儿海盐公主)。

拓跋嗣长期服用“寒食散”(魏晋南北朝流行的丹药,副作用大),多年来药性发作,加上天灾异象频繁,他很担心自己的身后事,暗中派使者问白马公崔浩:“最近在赵、代地区(今河北、山西一带)发生日食,我病了一年多没好,怕哪天突然去世,儿子们都还小,该怎么办?你帮我想想身后事。”

崔浩说:“陛下还年轻,病会好的;如果真要做准备,我就说几句浅见。自从北魏建立,一直没重视立太子,所以永兴初年,国家差点动乱。现在该早点立太子,选贤能的公卿当太子的老师,找可靠的大臣当太子的朋友,让太子在内总管朝政、在外掌管军事。这样陛下就能安心养病,就算将来去世,国家有成熟的君主,百姓有依靠,坏人没机会作乱。皇子拓跋焘快满十二岁,聪明温和,立长子为太子是礼法的根本,如果等皇子成年再选,打乱长幼顺序,会招来祸乱。”

拓跋嗣又问南平公长孙嵩,长孙嵩说:“立长子名正言顺,立贤能的人能让大家信服,拓跋焘既是长子又贤能,这是天意。”拓跋嗣听从建议,立太平王拓跋焘为皇太子,让他在正殿处理朝政,成为国家副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