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光阴,如一条温柔的河,缓缓流淌过“绿韵微光”的每一个角落。如今的公益园区,已成为城市里一道温暖的风景线,幸福树枝繁叶茂,浓荫覆盖了大半个庭院,枝头的红果年年岁岁挂满枝头,如同永不熄灭的星光。园区里,竹编灯笼的暖黄光芒终年不熄,非遗工坊的机器声与孩子们的欢笑声交织,构成了岁月最动听的乐章。
“系统提示:捕捉到‘圆满终章’核心场景,“幸福记录模式”启动全景终极记录——”意识中响起温润而厚重的提示音,陈曦、苏医生、林砚舟、沈亦舟已步入暮年,满头银发,眼角的皱纹里刻满了岁月的温柔。他们并肩坐在幸福树下的竹编长椅上,看着眼前热闹而温馨的场景,脸上洋溢着圆满的笑容。
三代传承:微光永续,薪火相传
“你看,乐乐带着他的儿子小乐,正在教孩子们编竹编呢。”陈曦抬手示意,目光落在非遗工坊的方向。乐乐早已成为国内知名的竹编非遗传承人,他的儿子小乐继承了父亲的手艺与初心,大学毕业后毅然回到“绿韵微光”,成为一名年轻的非遗教师。父子俩并肩教学的身影,成为园区里最动人的画面。
苏医生顺着陈曦的目光望去,眼中满是欣慰:“小宇的女儿小语,现在是羌绣工坊的负责人了。她把羌绣和现代设计结合得更好,去年设计的‘幸福树系列’羌绣饰品,在国际上拿了大奖,让更多人爱上了中国非遗。”
林砚舟笑着补充:“朵朵的儿子小朵,继承了朵朵的剪纸天赋,还学会了数字媒体技术,把剪纸做成了动画短片,在网上火得很。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让非遗文化活在了当下。”
沈亦舟举起手中的相机,拍下这代代相传的场景:“我的孙女念念,现在是‘绿韵微光’的摄影负责人,接过了我的相机,继续记录这里的温暖与成长。你看她拍得多认真,跟我当年一模一样。”
如今的“绿韵微光”,早已实现了三代人的传承。创始人团队坚守初心,奠定了公益事业的根基;乐乐、小宇、朵朵等第二代“绿韵人”接过接力棒,壮大了事业的版图;小乐、小语、小朵等第三代“绿韵人”创新突破,让公益与非遗文化焕发新的活力。
园区里,随处可见三代人共同参与的场景:老人们坐在庭院里,给孩子们讲述“绿韵微光”的往事;中年人忙碌在各个岗位上,践行着公益的使命;年轻人带着创新的理念,为事业注入新鲜血液。这种跨越三代的传承,让“绿韵微光”的初心从未改变,让公益的种子生生不息。
“系统提示:记录到‘三代传承’圆满瞬间——一代坚守,二代传承,三代创新;微光永续,薪火相传。幸福旁白:最好的圆满,是初心的代代延续;最美的传承,是爱意的生生不息。三十年岁月,‘绿韵微光’早已不是一个公益组织,而是一个传承爱与温暖的大家庭。”
公益版图:大爱无疆,温暖无界
“这是今年的全球发展报告,你看看。”沈亦舟将一份厚厚的报告递给陈曦。如今的“绿韵微光”,已在全球建立了一百二十家分中心,覆盖了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帮扶特殊儿童突破一百五十万人次。“非遗+特殊儿童帮扶”模式,成为全球公益领域的标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全球公益典范案例”,在世界范围内推广。
陈曦翻阅着报告,眼中满是自豪:“非洲的分中心,今年帮扶了八千多名特殊儿童,还带动当地妇女成立了非遗合作社,实现了公益与扶贫的双赢;欧洲的分中心,将中国非遗与当地文化结合,开发了新的课程,深受孩子们的喜爱;美洲的分中心,通过线上数字课堂,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的非遗教育。”
苏医生补充道:“我们的康复体系也在全球推广,培养了上万名国际康复师,帮助更多国家建立了特殊儿童康复标准。去年,我们还发起了‘全球非遗公益联盟’,联合了两百多家国际公益组织,共同推动特殊儿童帮扶与非遗文化传承事业。”
林砚舟笑着说:“现在,‘绿韵微光’的非遗作品,已经成为全球公益交流的重要载体。每年的国际非遗公益博览会上,我们的作品都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关注,既传播了中国文化,又为公益事业筹集了大量资金。”
三十年来,“绿韵微光”的公益版图不断扩大,从中国走向世界,从单一的特殊儿童帮扶,发展为集非遗传承、康复教育、公益交流、扶贫助困于一体的综合性公益平台。但无论规模如何扩大,“以爱为基,以艺为媒,以益为本”的初心,始终没有改变。
“系统提示:记录到‘公益版图’荣耀瞬间——三十年耕耘,大爱无疆;三十载坚守,温暖无界。幸福旁白:公益的力量,能够跨越山川湖海;爱的光芒,能够照亮世界每个角落。‘绿韵微光’用三十年的时间,证明了只要坚守初心,小小的微光也能汇聚成改变世界的力量。”
温情相聚:岁月静好,一生圆满
“陈奶奶,苏奶奶,林爷爷,沈爷爷,快过来吃蛋糕啦!”一群穿着非遗元素服饰的孩子,簇拥着一个巨大的蛋糕,笑着向四人走来。今天是“绿韵微光”三十周年庆典,也是陈曦四人的金兰之约纪念日——三十年前,他们在幸福树下许下承诺,要一生并肩,守护这份公益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