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与国庆双节同至,“绿韵微光特殊儿童非遗康复中心”被红灯笼、中国结装点得暖意融融。陈曦、苏医生、林砚舟、沈亦舟早早就带着志愿者和爱心人士忙碌起来,非遗工坊里摆满了月饼馅料、彩纸、竹编材料,还有孩子们期盼已久的新玩具。这个假期,他们要陪着孩子们过一个“非遗味+团圆味”的双节,让欢声笑语冲淡孩子们的孤单,让温暖与爱意萦绕在每个角落。
非遗手作:把思念与祝福编进节日里
节日的清晨,非遗工坊就热闹起来。孩子们围坐在长桌旁,在老师、志愿者的陪伴下,动手制作节日专属的非遗手作,把对团圆的期盼藏进一针一线、一编一剪中。
竹编区里,林砚舟带着孩子们制作“中秋团圆挂饰”。他提前准备了小巧的竹编圆环,教孩子们用红、黄、绿三种颜色的竹丝,在圆环上编织月亮、兔子、桂花等中秋元素。乐乐专注地捏着竹丝,按照林砚舟教的方法,一点点编织兔子的耳朵,虽然动作有些慢,但每一步都格外认真。“乐乐,你看,兔子的眼睛可以用黑色竹丝点缀一下,会更可爱。”林砚舟在一旁轻声指导。乐乐点点头,小心翼翼地穿入黑色竹丝,完成后,他举起挂饰,对着沈亦舟的镜头露出了腼腆的笑容。小宇则在竹编圆环上编织了一朵羌绣风格的太阳花,他说:“太阳花代表开心,我想把它送给苏医生。”
剪纸区里,孩子们正忙着制作“国庆福字”和“中秋玉兔”。陈曦手把手地教朵朵用安全剪刀裁剪福字,朵朵的小手握着剪刀,慢慢沿着模板轮廓移动,虽然剪得不够规整,但每一笔都充满童趣。“朵朵,你看,我们给福字加上花边会更好看。”陈曦帮朵朵修剪边缘,朵朵看着自己的作品,开心地拍手叫好。志愿者们还带来了可粘贴的亮片和彩绳,孩子们把亮片贴在玉兔身上,用彩绳系在福字下方,一个个独一无二的节日剪纸作品就完成了。
羌绣区里,孩子们在绣布上绣制中秋元素。安安绣了一个圆圆的月亮,她选用了淡黄色的丝线,一针一线地勾勒出月亮的轮廓,虽然针法不够熟练,但色彩搭配格外和谐。志愿者阿姨帮她在月亮周围绣上几朵小小的桂花,安安看着绣布上的作品,小声说:“月亮真好看,像妈妈买的月饼。”
中午时分,孩子们的手作摆满了整个展示架:竹编团圆挂饰、剪纸福字、羌绣月亮,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孩子们的节日祝福。陈曦把这些手作挂在庭院的“幸福树”上,五颜六色的挂饰随风摇曳,为节日增添了浓浓的非遗韵味。
共享团圆:月饼里藏着爱的味道
下午,大家一起动手做月饼,体验团圆的甜蜜。食堂里,长桌上摆满了糯米粉、豆沙馅、莲蓉馅、蛋黄等食材,志愿者们提前把面团揉好,分成一个个小剂子,方便孩子们操作。
苏医生带着孩子们洗手、戴手套,耐心地教他们包月饼。“先把面团搓圆,然后用手掌压成薄片,把馅料放在中间,慢慢把面团向上推,包住馅料,最后放进模具里压成型就好啦。”苏医生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孩子们学得有模有样,虽然动作有些笨拙,有的把馅料露了出来,有的把面团捏得不成形,但大家都乐在其中。
乐乐最喜欢豆沙馅,他小心翼翼地把豆沙馅放在面团中间,双手慢慢包裹,可是馅料总是从指缝中挤出来。志愿者阿姨帮他把多余的馅料去掉,教他轻轻按压面团,终于成功包住了馅料。当他把面团放进模具,压出带有兔子图案的月饼时,开心得跳了起来:“我做好月饼啦!要给妈妈留一个。”
小宇的动作比较慢,但他格外认真。他选择了莲蓉蛋黄馅,一点点把面团包裹住馅料,然后用模具压出圆形的月饼。“小宇,你做的月饼真规整,一定很好吃。”苏医生笑着称赞。小宇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继续专注地做着第二个月饼。
朵朵则对模具充满了兴趣,她尝试了兔子、月亮、花朵等多种模具,做出了各种各样的月饼。她还在月饼表面撒上了一些彩色的糖针,让月饼看起来更加漂亮。“朵朵,你的月饼真有创意,像一件小礼物。”陈曦说道。朵朵抱着自己做的月饼,舍不得放下。
月饼放进烤箱后,香味很快弥漫了整个中心。孩子们围在烤箱旁,焦急地等待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当热乎乎的月饼出炉时,大家迫不及待地品尝起来。“真好吃!”“甜甜的,像糖果一样。”孩子们一边吃着月饼,一边分享着自己的感受。志愿者们还为孩子们准备了果汁和水果,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自己做的月饼,聊着节日的趣事,画面温馨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