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的热度尚未褪去,“特殊儿童非遗帮扶计划”的温暖故事仍在全网传递,陈曦的意识中再次响起系统提示音:“触发文化传播支线任务——光影定格成长之路。任务核心:联合专业影视公司,拍摄一部以特殊儿童非遗学习、康复成长为主题的纪录片,通过镜头语言立体呈现孩子们的蜕变、团队的坚守与公益的力量,让更多人深度了解特殊儿童群体,推动社会包容与支持。任务奖励:解锁全国院线公益放映资源,纪录片将在多地公益影厅、校园、社区展映,扩大帮扶计划影响力。”
“用纪录片记录孩子们的故事,比零散报道更有深度和感染力!”沈亦舟作为长期记录者,率先表达认可,“镜头能捕捉到很多文字和图片无法展现的细节,比如孩子们创作时的专注、克服困难后的喜悦。”苏医生也点头:“纪录片还能科普特殊儿童康复知识,让社会对这个群体的认知更科学。”四人迅速达成共识,启动影视公司对接工作,目标是找到既懂专业创作、又有公益情怀的合作伙伴。
对接影视公司:以真心换真心,以故事动人心
陈曦通过基金会的文化合作资源库,筛选出多家擅长纪实类作品的影视公司,最终将目光锁定在国内知名纪录片制作公司“光影纪事”。该公司曾拍摄过《大山里的读书声》《非遗守护者》等多部兼具社会意义与艺术价值的纪录片,尤其擅长用细腻的镜头语言讲述平凡人的不凡故事,其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纪录片奖项,且团队有丰富的公益题材拍摄经验。
初次会面时,陈曦带着沈亦舟拍摄的素材片段、孩子们的非遗作品合集,以及家长们的感谢信,详细介绍了项目的来龙去脉:“从最初的非遗教学试点,到科技赋能、服饰设计,再到全国范围的教具与服饰捐赠,我们见证了30多个特殊儿童的蜕变——沉默的自闭症孩子开口分享创作,肢体障碍的孩子独立完成非遗作品,自卑的孩子变得自信开朗。这些真实的成长故事,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光影纪事”的导演张磊是业内知名的纪实类导演,他翻阅着孩子们的作品,观看素材片段时,多次被孩子们努力的身影打动。“现在很多人对特殊儿童的认知还停留在‘需要同情’的层面,但你们的项目让我看到了他们的‘可能性’——他们有创造力、有韧性,只是需要更多耐心和机会。”张磊坦诚道,“这个题材不仅有社会价值,更有情感力量,我们愿意组建核心团队,免费拍摄这部纪录片,用专业能力为特殊儿童群体发声。”
双方很快达成合作,纪录片定名为《非遗童声:不被定义的成长》,明确了三大拍摄核心:一是孩子们的真实蜕变,聚焦乐乐、小宇、朵朵等代表性儿童的学习与康复日常;二是跨领域团队的坚守,记录陈曦四人、康复师、非遗传承人、爱心企业的付出与初心;三是公益生态的构建,展现“科技+非遗+公益”模式的创新与落地。“光影纪事”投入200万制作资金,抽调8人核心团队,包括导演、摄像、录音、剪辑等专业人员,张磊亲自担任总导演。
拍摄前,张磊带领团队多次走访“绿韵微光特殊儿童非遗康复中心”,与孩子们、老师、家长深度交流。摄像师们提前熟悉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乐乐怕生,需要慢慢建立信任;小宇面对镜头会紧张,需要用轻松的互动化解;朵朵喜欢鲜艳的颜色,可用有趣的道具吸引她关注。团队还向苏医生学习特殊儿童沟通技巧,确保拍摄过程不打扰孩子的正常学习与康复,不引发他们的情绪波动。“我们不是来‘拍’孩子,而是来‘记录’孩子,要让镜头成为隐形的陪伴者。”张磊对团队强调。
拍摄日常:捕捉真实瞬间,定格温暖与成长
纪录片拍摄团队进驻中心后,采用“全景式记录+焦点跟踪”的方式,用镜头捕捉孩子们的每一个真实瞬间。他们每天清晨抵达中心,直到傍晚孩子们离开才结束拍摄,不放过任何一个能展现孩子成长、团队付出的细节。
焦点跟踪:记录三个孩子的蜕变轨迹
拍摄团队选取了乐乐、小宇、朵朵三位具有代表性的孩子作为核心拍摄对象,全程跟踪他们的非遗学习与康复过程,展现他们的蜕变与成长。
乐乐的拍摄聚焦“从沉默到表达”。镜头记录下他每天坐在竹编工坊,用智能辅助竹编架编织的场景:从最初需要老师反复指导,到能独立完成复杂的竹编挂件;从拒绝与人交流,到主动向摄像师展示自己的作品,轻声说“你看,这是幸福树”。有一次,乐乐编织时竹丝突然断裂,他眼眶泛红,却没有像以前那样放弃,而是学着老师教的方法,重新固定竹丝,继续编织。这一幕被镜头完整记录下来,张磊感慨道:“这个细节比任何刻意设计的情节都更有力量,展现了孩子的韧性。”拍摄后期,乐乐还主动带着摄像师参观自己的作品展示区,逐一介绍每一件作品的创作过程,虽然话语简短,却充满自信。
小宇的拍摄围绕“从自卑到坚定”展开。镜头捕捉到他使用可旋转绣架和辅助走线器进行羌绣的日常:从最初刺绣时手抖、走线不平整,到能熟练完成羌绣太阳花图案;从害怕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到在全国非遗少年展上自信地介绍作品。拍摄团队还记录下他的康复训练场景:苏医生为他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他戴着智能康复手套进行手部训练,虽然过程辛苦,却从未放弃。有一次,小宇的羌绣作品在公益展览中获得奖项,他拿着证书,跑到镜头前,大声说:“我做到了!”脸上的笑容无比灿烂,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朵朵的拍摄聚焦“从胆怯到开朗”。镜头记录下她使用立体剪纸模板进行创作的过程:从最初需要老师全程引导,到能独立完成复杂的剪纸作品;从不敢与其他小朋友交流,到主动担任剪纸小组的“小老师”,帮助其他孩子操作模板。拍摄团队还捕捉到她的生活细节:穿着“非遗童韵”剪纸元素外套,在庭院里与小朋友们玩耍;回家后向家长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在中心的趣事。有一次,朵朵在非遗文化节上表演剪纸,面对台下众多观众,她虽然有些紧张,却顺利完成了作品,赢得了阵阵掌声。镜头下,她的眼神从胆怯变得坚定,笑容越来越灿烂。
全景记录:展现团队的坚守与公益的力量
除了聚焦孩子们的成长,镜头还全景记录了跨领域团队的付出与坚守,展现“科技+非遗+公益”模式的落地过程。
镜头记录下陈曦的日常:每天清晨提前抵达中心,检查教学设备和非遗材料;与老师、康复师沟通孩子们的情况,调整教学计划;对接爱心企业,推进教具和服饰的捐赠工作;晚上还要整理项目数据,优化帮扶方案。有一次,为了协调偏远地区机构的教具运输问题,陈曦连续加班三天,反复沟通物流企业,确保教具能按时送达。镜头前,她疲惫却坚定地说:“只要能让孩子们受益,再辛苦都值得。”
苏医生的专业与温柔被镜头细腻捕捉:她为每个孩子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耐心指导他们进行康复训练;在孩子们情绪失控时,温柔地安抚他们;向爱心企业提供康复专业支持,确保辅助教具和服饰符合孩子的生理需求。镜头记录下她为小宇调整智能康复手套参数的场景,她反复测试,直到手套完全适配小宇的手部动作,轻声说:“这样就舒服多了,对吧?”
林砚舟的非遗传承之路被镜头完整呈现:他手把手地教孩子们竹编、羌绣技艺,根据每个孩子的能力调整教学难度;与“智联未来”的研发团队沟通,将非遗技艺融入辅助教具设计;与“童悦坊”的设计师合作,将孩子们的非遗作品转化为服饰元素。镜头记录下他为乐乐设计简单易学的竹编图案的场景,他反复修改设计稿,直到乐乐能轻松掌握,笑着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我们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他们成长。”
沈亦舟的记录与传播工作也被纳入镜头:他背着相机,穿梭在中心的各个角落,捕捉孩子们的成长瞬间;将拍摄的素材整理成“成长日记”,在新媒体平台发布;协助影视公司拍摄,提供孩子们的过往素材,帮助团队更好地把握拍摄方向。镜头记录下他为孩子们拍摄作品展示照的场景,他耐心地引导孩子们摆出自然的姿势,轻声鼓励道:“真棒,再来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