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寨的暮色温柔笼罩,民宿小院的炭火添了新柴,橘红色的火光映照着每张含笑的脸庞。老友聚会的畅谈渐入佳境,陈曦提议:“不如我们都说说这几年的近况,不管是生活里的小确幸,还是工作中的新收获,让这份幸福与正能量传递给每个人。”话音刚落,便引来一片附和,老友们纷纷打开话匣子,将各自的故事娓娓道来,让小院里满是温暖与力量。
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新生
非遗老艺人李师傅第一个接过话茬,手里摩挲着随身携带的竹编工具,眼中满是欣慰:“这几年啊,我最高兴的就是竹编手艺后继有人了!以前我总担心这门手艺会失传,没想到跟着基金会做公益课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来学。现在我收了八个徒弟,最小的才十六岁,不仅悟性高,还会用手机拍视频分享竹编过程,好多网友都来买我们的作品呢!”
他顿了顿,从随身的布包里拿出一个精致的竹编茶杯垫,上面编织着“幸福树”的图案:“你们看,这就是小徒弟做的,比我当年厉害多了。去年我们的竹编作品还进了文创展会,订单排到了今年下半年,现在村里有二十多户人家跟着我做竹编,每户年均增收两万多。”李师傅的声音里满是骄傲,“现在我每天都过得特别充实,教徒弟、做作品,看着竹编手艺越来越火,心里比啥都高兴!”
一旁的羌绣传承人卓玛也笑着补充:“我也一样!以前羌绣只有老一辈的妇女会做,年轻人都觉得老土。自从和基金会合作,陈曦姐帮我们设计了很多时尚款式,还教我们开网店、做直播。现在我们的羌绣包包、围巾卖到了全国各地,甚至还有外国朋友来订购。”
卓玛拿出手机,翻出羌绣工坊的照片给大家看:“你们看,这是我们新扩建的工坊,里面有三十多个绣娘,其中一半都是返乡的年轻姑娘。我们还和当地小学合作,开设了羌绣兴趣班,孩子们学得可认真了。上个月,我们的羌绣作品还获得了国家级非遗文创大奖,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她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现在的我,不仅靠羌绣养活了家人,还能把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发扬光大,觉得特别幸福、特别有价值。”
企业家的公益转型与收获
企业负责人王总放下手中的米酒杯,感慨道:“这几年我的变化也挺大的。以前做生意,满脑子都是利润、业绩,总想着怎么把公司做得更大。自从五年前支持了你们的基金会,跟着你们去乡村考察,看到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非遗传承人坚守的模样,我才明白,赚钱不是人生的唯一意义。”
他接着说:“这几年,我们公司不仅持续给基金会捐款,还专门成立了公益事业部,把非遗产品纳入公司的采购体系,每年采购额都在五百万以上。我们还组织员工参与公益活动,每年有两百多名员工会去乡村公益课堂做志愿者。”王总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最让我意外的是,做公益不仅没影响公司发展,还让员工更有凝聚力,客户也更认可我们的品牌。去年公司的销售额增长了三成,还被评为‘公益示范企业’。”
他看向陈曦四人:“说实话,以前我觉得做公益是‘付出’,现在才明白是‘收获’。看着自己的一点点努力,能让乡村变得更好、让非遗得以传承,这种成就感是赚钱换不来的。现在我每个月都会抽时间去乡村看看,和孩子们一起上非遗课,和村民们聊聊家常,感觉生活变得特别充实、特别有意义。”
志愿者的成长与蜕变
志愿者张姐眼眶微红,语气带着几分激动:“我这几年的变化,说起来还要感谢基金会。五年前我还是个全职妈妈,每天围着家庭转,感觉自己的生活特别单调,甚至有点自卑。偶然机会下参与了一次非遗公益课堂的志愿服务,看着孩子们开心的笑脸,我突然觉得自己也能创造价值。”
她笑着说:“从那以后,我就成了基金会的常驻志愿者,跟着大家去全国各地的乡村开展活动。这几年,我学会了组织活动、沟通协调,还跟着苏医生学了不少健康知识,现在我不仅是志愿者,还是乡村健康课堂的兼职讲师呢!”张姐的声音越来越洪亮,“更重要的是,我的心态变了。以前总纠结于生活里的小事,现在觉得能帮助别人、能为公益出一份力,才是最幸福的事。我还带动了身边十几个妈妈一起做志愿者,我们成立了‘妈妈志愿者服务队’,每次活动都特别热闹。”
另一位年轻志愿者小李也分享道:“我是大学期间加入基金会的,那时候只是想丰富简历。没想到一做就是五年,从一名普通志愿者成长为区域负责人。这几年,我跟着大家走了五十多个乡村,见证了非遗的传承、乡村的变化,也让我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