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章 迈向一生圆满(1 / 2)

羌寨的晨光穿透薄雾,洒在“绿韵微光”公益博物馆的竹编门楣上,陈曦站在“幸福树”栽种的照片前,指尖轻轻划过玻璃橱窗里那封写给未来的信。十年光阴倏忽而过,“忠犬联盟”四人如约重返羌寨,当年栽种的楠木已亭亭如盖,树下的孩子们长成了意气风发的少年,《微光汇聚》的续集已出版至第五册,而他们的公益事业,早已从当初的微光点点,长成了照亮一方的星河。这十年,是坚守与传承的十年,是情谊与成长的十年,更是陈曦与伙伴们迈向一生圆满的十年。

十年之约:初心未改,情谊如初

“陈曦,快来看!咱们的幸福树都长这么高了!”沈亦舟举着相机,兴奋地招呼着。四人并肩站在羌寨小学的操场边,当年的小树苗已长成参天大树,枝繁叶茂,浓荫蔽日,树身上的“幸福树”竹牌虽已有些陈旧,却依旧清晰可辨。树下,当年围着他们欢呼的孩子们,如今已有几位考上了艺术院校,专门学习非遗设计,见到四人,立刻围了上来,兴奋地分享着自己的学习成果。

“苏医生,您教我的健康操,我现在还坚持做呢,身体特别好!”“林老师,我现在能独立设计竹编作品了,还得过全国大奖!”“沈老师,我也喜欢上了摄影,想以后用镜头记录非遗的传承故事!”孩子们的热情与成长,让四人心中满是欣慰。

“十年了,孩子们长大了,幸福树长高了,我们的公益事业也壮大了。”苏医生感慨道,她的头发虽添了几缕银丝,眼神却依旧明亮。这十年,她牵头在全国建立了50个乡村健康服务站,编写的《乡村健康手册》已修订至第三版,惠及百万乡村群众。

林砚舟则带着大家来到非遗工坊,当年的羌绣工坊已扩大成集传承、生产、展示于一体的非遗基地,他当年与伙伴们共创的“微光屏风”,被列为公益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旁边陈列着新一代传承人创作的非遗健康产品。“这十年,我们培养了1000余名少年非遗大使,32项濒危非遗技艺全部实现市场化传承,这就是我们当年许下的心愿。”林砚舟的语气中满是自豪。

沈亦舟则打开了自己拍摄的公益纪录片《微光十年》,影片中记录了十年间乡村的变迁、非遗的传承、孩子们的成长,还有四人并肩作战的点点滴滴。“这部纪录片马上就要在全国公映了,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非遗、关注乡村、参与公益。”

四人来到公益博物馆,在馆长的见证下,小心翼翼地打开了那个尘封十年的木盒。泛黄的宣纸上,当年的字迹依旧清晰,那些对未来的期许、对情谊的坚守,如今大多已成现实。“十年前,我们希望非遗能走进千家万户,现在做到了;希望乡村健康服务能覆盖更多地方,现在也做到了;希望我们的情谊能长久,现在更是做到了。”陈曦读着信中的文字,眼中泛起淡淡的泪光。

十年之约,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四人再次围坐在幸福树下,许下了新的约定:再用十年,让非遗文化融入更多生活场景,让乡村振兴实现更高质量发展,让健康公益惠及更多人群,而他们,还要一起完成更多的“人生清单”,让情谊在时光中愈发深厚。

公益圆满:从微光到星河,薪火相传

这十年,“绿韵微光”公益生态已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公益品牌,从最初的四人团队,成长为拥有3000名稳定志愿者、100家合作企业、200家合作公益组织的公益平台,形成了“非遗传承+乡村振兴+健康公益+精神赋能”的完整体系。

在非遗传承方面,基金会建立了全国首个非遗数字化传承平台,通过VR技术让用户沉浸式体验羌绣、竹编、漆艺等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打造了“非遗+文旅”“非遗+教育”“非遗+健康”等多个产业IP,非遗产品年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带动500余名非遗传承人增收致富;与全国100所高校合作,开设非遗相关课程,培养了一大批既懂传统又懂创新的非遗专业人才。

在乡村振兴方面,基金会在全国200个乡村建立了“微光乡村服务中心”,整合教育、健康、经济等资源,为乡村提供全方位帮扶。乡村学校的“梦想书房”已覆盖1000所学校,惠及乡村学生50万人;乡村健康服务站为老年人提供免费体检超200万人次,乡村儿童健康达标率提升至90%;通过“非遗+农产品”的模式,帮助100个乡村打造了特色产业品牌,乡村家庭年均增收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