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健康复查的喜人成果,让“绿韵非遗公益基金会”充满了奋进的力量。为了凝聚公益初心、分享成长喜悦,“忠犬联盟”决定发起一场别开生面的“幸福分享会”——邀请核心成员、优秀志愿者、受助群体代表齐聚一堂,围绕“非遗传承的成就感”“健康同行的幸福感”“公益路上的收获感”三大主题,用真实故事传递温暖,用彼此的成长互相赋能,让幸福在交流中传递,让公益信念更加坚定。
精心筹备:让分享会有温度、有内涵
分享会筹备之初,陈曦便明确了“真实、温暖、共情”的核心基调:“我们不要华丽的辞藻,只要发自内心的故事;不要刻意的煽情,只要真情实感的流露。”四人分工协作,从场地布置、嘉宾邀请到流程设计,每一个细节都力求贴合主题。
场地选在“绿韵非遗”工坊改造的多功能厅,没有复杂的舞台布置,而是以竹编屏风、羌绣挂毯作为装饰,摆放着志愿者手工制作的竹编座椅、漆艺摆件,处处透着非遗文化的韵味。舞台中央设置了一个“幸福信箱”,提前向参与者征集手写的幸福瞬间,分享会现场随机抽取朗读;四周的展示墙上,贴满了志愿者服务的照片、受助者的感谢信、健康改善前后的对比记录,每一张图片都承载着公益路上的温暖回忆。
嘉宾邀请覆盖了“公益生态圈”的每一环:“忠犬联盟”核心成员分享团队成长与健康收获;15名优秀志愿者代表,涵盖四大岗位,讲述服务中的动人故事;8名受助群体代表,包括乡村少年、非遗传承人、乡村老人,分享公益项目带来的改变;特别邀请周教授、健康计划专家团队作为特邀嘉宾,见证幸福时刻。
流程设计上,分享会分为“非遗之美·匠心幸福”“健康同行·活力幸福”“公益之暖·守望幸福”三个篇章,每个篇章设置“故事分享+互动交流+现场体验”环节,穿插志愿者自编自导的非遗健身操、公益歌曲合唱等节目,让分享会既有感动,又有乐趣。沈亦舟还特意制作了“幸福纪念册”,收录每位分享者的故事与照片,作为会后留念。
“我们希望这场分享会,不仅是一次成果展示,更是一次心灵的相聚。”陈曦说道,“让大家在故事中感受幸福,在交流中汲取力量,让公益之路走得更有温度、更有动力。”
篇章一:非遗之美·匠心幸福
分享会在悠扬的竹笛演奏中拉开序幕,第一篇章“非遗之美·匠心幸福”聚焦非遗传承带来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非遗传承类志愿者李然率先分享:“我曾以为非遗是古老的、遥远的,直到在羌寨小学教孩子们羌绣。有个内向的小姑娘,通过绣家乡的风景,慢慢变得开朗自信,还把作品送给了远方的父母。当她笑着说‘老师,我想一直绣下去’时,我突然明白,非遗不仅是手艺的传承,更是心灵的滋养。”她展示了孩子们的羌绣作品,鲜艳的花纹里藏着纯真的梦想,让现场观众深受触动。
浙江竹编之乡的留守少年陈浩,作为受助群体代表走上舞台。他拿着自己设计的竹编装饰画《家乡竹林》,哽咽着说:“以前我总觉得自己是多余的,直到志愿者哥哥姐姐教我竹编。编织的时候,我能静下心来,慢慢发现自己也有闪光点。现在我是‘少年非遗大使’,能教其他小朋友竹编,这让我觉得特别幸福。”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不少志愿者眼眶湿润。
林砚舟作为核心成员分享了自己的匠心坚守:“以前我埋首于工艺研发,只想着如何让非遗活下去。直到看到孩子们眼中的好奇、老艺人脸上的欣慰,我才明白,非遗的幸福不仅在于作品的完成,更在于传承中的连接。现在我带着志愿者一起开发非遗文创,看着传统手艺走进现代生活,这种幸福感无可替代。”他现场展示了新款竹编健康产品——竹编按摩捶,邀请观众体验,让大家感受非遗与生活的结合。
互动环节,非遗传承人们分享了自己的收获:“志愿者带来的创意,让我们的手艺有了新市场,收入增加了,更重要的是,看到年轻人愿意学,我们的手艺有了传人。”周教授点评道:“非遗的幸福,是匠心的坚守,更是传承的喜悦。你们用双手传递的不仅是手艺,更是文化的根脉与生活的热爱。”
篇章二:健康同行·活力幸福
第二篇章“健康同行·活力幸福”,聚焦健康计划带来的身体改善与生活变化,充满了阳光与活力。
医疗健康类志愿者张敏分享了自己的健康故事:“以前我总想着多服务、多付出,长期下乡导致腰肌劳损,血压也偏高。参与健康计划后,我坚持每天做康复训练、吃健康餐,现在身体好了,服务时更有精力了。更开心的是,我把健康知识教给了乡村老人,看着他们学会科学管理健康,这种‘双向健康’的幸福,特别珍贵。”她现场示范了简单的腰腹康复动作,邀请观众一起参与,气氛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