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公益行”的余温尚未散去,“忠犬联盟”的成员们正忙着梳理公益项目的后续成效,一份来自国内顶尖科技公司“智科医疗”的合作邀约,悄然叩开了跨界新领域的大门。智科医疗深耕医疗科技领域十年,此次计划研发一系列适配乡村场景、操作简易的医疗辅助设备,核心聚焦老年人常见慢病管理与基础急救需求,而他们选中“忠犬联盟”,正是看中其扎根乡村的实践经验、对村民需求的精准把握,以及强大的资源整合与落地执行能力。
“我们调研了全国百余个乡村,发现很多老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却因交通不便、操作复杂,难以定期监测;基层卫生院的急救设备陈旧,很多村干部和村民不会使用,遇到突发情况往往束手无策。”智科医疗的项目负责人周明在合作洽谈会上,拿出厚厚的调研数据,语气恳切,“我们有技术和研发团队,但缺乏对乡村实际场景的了解,不知道什么样的设备能真正贴合村民需求。‘忠犬联盟’最懂乡村,也最懂老百姓,希望能与你们携手,让科技真正走进乡村、服务老人。”
会议室里,成员们展开了热烈讨论。赵村长率先发言:“这事儿太有意义了!村里很多老人,像我老伴儿,高血压十几年,每次测血压都要跑到镇上卫生院,来回折腾大半天。要是有简单好操作的设备,在家就能测,那可太方便了。”苏医生作为医疗领域的专业人士,更是精准点出核心需求:“乡村医疗辅助设备,第一要操作简单,老人自己就能用;第二要耐用抗造,适应乡村的环境;第三要数据能同步,方便子女和医生远程关注;第四要价格亲民,不能让村民觉得负担不起。”
周教授补充道:“这不仅是研发设备,更是科技助老、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我们可以把设备与‘绿韵非遗’的公益基金结合,为困难家庭免费捐赠,让科技红利惠及更多村民。”陈曦、沈亦舟和林砚舟也纷纷表示赞同,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份兼具社会责任与现实意义的新任务,既契合“忠犬联盟”的公益初心,也能为乡村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
合作一拍即合,专项研发小组迅速成立:苏医生担任医疗顾问,负责制定设备的医疗标准与功能需求;陈曦统筹协调,对接智科医疗研发团队与乡村资源;沈亦舟负责市场调研与用户需求收集,通过新媒体平台征集村民意见;林砚舟结合非遗工艺,参与设备外观与便携性设计;赵村长则牵头在村里搭建试点,组织村民参与测试;周教授负责项目的学术支持与数据整理。一场科技与乡村、医疗与公益的跨界合作,正式拉开序幕。
深入调研:把村民需求刻进设备里
研发的第一步,是摸清村民的真实需求。沈亦舟和苏医生带着团队,用半个月时间走访了周边十个乡镇、二十余个行政村,与百余位老人、基层医生、村干部面对面交流,记录下每一个细节诉求。
在偏远的山坳村,78岁的张大爷患有糖尿病,儿女都在外地打工,他自己不会用智能手机,家里的老式血糖仪操作复杂,每次测血糖都要请邻居帮忙,往往因为怕麻烦就干脆不测了。“要是有个一按就出结果的,不用看手机,字儿大点儿,声音响点儿,那就好了。”张大爷的话,道出了很多独居老人的心声。
基层卫生院的李医生则吐槽道:“我们这里的急救设备还是十年前的老款,体积大、重量沉,村里路不好走,出诊时根本带不动;而且操作步骤复杂,遇到突发心梗、中风,等我们琢磨明白怎么用,可能就错过最佳抢救时间了。”
还有村民提出:“设备别太贵,最好能防水防摔,我们老人手脚笨,容易不小心弄坏;要是能和村里的卫生室连起来,测出来的数据医生能看到,有问题及时提醒,那就更放心了。”
沈亦舟把这些诉求一一记录在案,整理成《乡村医疗辅助设备需求手册》:操作步骤不超过3步、配备语音播报与大字体显示、防水防摔、便携轻便、数据可同步至子女手机与村卫生室、价格控制在村民可接受范围……这些来自一线的真实需求,成为研发团队的核心指导原则。
为了让需求更具象化,沈亦舟还在“绿韵非遗”的官方平台发起“乡村医疗设备我想说”的征集活动,收到了上千条留言。有村民建议在设备上增加紧急呼叫按钮,一键联系子女和村医;有子女希望设备能设置用药提醒功能,避免老人忘记吃药;还有村干部提议,急救设备最好能搭配简易教学视频,方便村民快速学习使用。
“研发不是闭门造车,要让设备真正服务于村民,就得把他们的需求刻进每一个零件里。”沈亦舟在研发沟通会上,把收集到的诉求一一传达给智科医疗的研发团队,“我们要做的不是‘高大上’的科技产品,而是‘接地气’的民生工具。”
跨界设计:科技与非遗的巧妙融合
需求明确后,研发团队迅速投入设计。苏医生凭借专业知识,制定了严格的医疗标准:血糖仪的检测误差不能超过0.1ol/L,血压计的测量精度要符合国家医用标准,急救设备要涵盖心肺复苏辅助、血氧监测、心率预警等核心功能。
而林砚舟则带来了独特的设计思路——将非遗工艺融入设备设计,让科技产品更具温度与便携性。“村里的老人喜欢熟悉的东西,非遗元素能让他们更快接受新设备;而且竹编、羌绣的工艺特点,能解决设备的便携与防滑问题。”林砚舟说道。
他与智科医疗的设计师合作,将竹编工艺运用到设备外壳的制作中:选用韧性强、重量轻的本地毛竹,经过特殊处理后编织成防滑外壳,既轻便又耐磨,还能起到缓冲作用,减少设备摔落时的损坏;在设备握柄处,采用羌绣工艺缝制防滑套,图案选用寓意吉祥的牡丹、祥云,既美观又实用,还能让老人握得更稳。
“你看这个血压计,外壳是竹编的,重量比塑料外壳轻了三分之一,老人拿在手里不费劲;握柄的羌绣套防滑吸汗,冬天用着也不冰手。”林砚舟展示着设计样品,眼里满是自豪,“而且竹编和羌绣都是村里老人熟悉的手艺,他们看到这样的设备,会觉得亲切,也更愿意使用。”
除了外观设计,团队还在功能上不断优化。针对老人操作不便的问题,研发团队将所有设备的操作步骤简化到极致:血糖仪只需插入试纸、指尖采血、按下测量键,3秒后就能听到语音播报结果;血压计戴上腕带后,一键启动,测量完成后不仅有大字体显示,还会用方言播报“血压正常”“血压偏高,请及时休息”;急救设备配备了智能语音指导,遇到突发情况,只要打开设备,就会自动播报“请将患者平躺,按此位置进行按压”,并同步显示操作动画,即使没有医疗经验的村民也能跟着操作。
为了解决数据同步问题,研发团队开发了专属小程序,村民测量的数据会自动同步至子女的手机和村卫生室的后台。子女可以随时查看父母的健康数据,收到异常提醒;村医也能根据数据,为老人提供精准的健康指导,实现“远程监测、就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