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产品销售额突破500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90%,其中体验式消费占比达45%,游客亲手制作的非遗产品销售额占比达20%;
?游客满意度达到96%,较去年提升8个百分点,“设施完善”“体验丰富”“环境优美”成为游客评价的高频词,网络好评率达98%。
“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文旅基础设施升级不仅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感,还带动了消费增长,为村集体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赵村长指着数据图介绍道,“以前游客来村里,只能简单逛逛非遗工坊,现在可以沿着升级后的赛道散步,在休息驿站喝茶,参与丰富的非遗体验活动,停留时间自然变长了。”
为了让数据更具说服力,展区还展示了具体的案例和游客反馈:
?竹编工坊体验区改造后,单次可接待体验人数大幅提升,今年暑假期间,工坊日均接待体验游客120人次,最高单日接待200人次,仅体验费一项就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0万元;
?赛道沿线的休息驿站和垃圾分类站,成为游客打卡的新亮点,不少游客在社交平台分享驿站的太阳能充电设备、环保饮水设施和美观的分类垃圾桶,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100万;
?乡村主干道绿化和生态步道升级后,吸引了大量徒步、骑行爱好者前来,仅国庆期间就接待徒步游客3万人次,带动周边农家乐收入增长50%。
“我去年来的时候,赛道旁的标识还不太清晰,休息的地方也很少,这次来发现变化太大了!”一位回头客游客在留言簿上写道,“垃圾分类设施很完善,休息驿站还有免费的饮用水和充电设备,非遗体验也比以前更丰富了,这样的乡村值得一来再来。”
展区内还设置了“未来规划”板块,公布了后续文旅升级计划:将投入剩余资金完成主干道绿化和标识升级,新增2个非遗体验项目,开发“绿色非遗研学线路”,预计明年可接待游客15万人次,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200万元。
公众反馈:信任与支持的持续升温
成果展示活动不仅是对过往工作的总结,更是与公众的一次深度互动。线上线下同步开展的“公益反馈”活动,收集到了大量来自捐赠者、游客、村民的反馈与建议,进一步凝聚了信任与支持。
线上反馈通道开通一周内,共收到有效反馈3200条,其中98%的反馈为正面评价,主要集中在“公开透明”“成效显着”“值得支持”等方面。不少捐赠者分享了自己的感受:“看到数据和成果,很欣慰自己的微薄之力能为乡村带来改变,以后会持续关注和支持”“这样负责任的公益项目太难得了,希望能有更多类似的项目落地”。
也有部分捐赠者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如“希望增加环保图书馆的线上借阅功能”“建议非遗环保课堂开设线上课程,让更多孩子受益”“希望公布更多学生成长的细节故事”等。针对这些建议,“忠犬联盟”一一进行了回应,表示将在后续工作中逐步落实。
线下成果展期间,共接待参观者8000人次,其中包括200余名公益马拉松的跑者、30家爱心企业代表、10家媒体记者和周边村民。现场设置了“留言墙”和“座谈会”环节,邀请参观者分享感受、提出建议。
“作为一名跑者和捐赠者,我很开心能看到公益资金发挥这么大的作用。”一位来自北京的跑者说道,“环保图书馆建得很好,非遗课堂也很有意义,下次我要带孩子来参加研学活动,让他也感受一下乡村的绿色与非遗魅力。”
爱心企业代表们也对成果表示肯定,并表达了继续合作的意愿。“从数据和现场情况来看,‘绿韵非遗’的公益项目执行得非常到位,成效显着。”一家环保科技公司的代表说道,“我们后续将继续捐赠环保设备,还希望能与‘绿韵非遗’合作开发更多环保产品,共同推动乡村绿色发展。”
村民们的反馈更是充满了自豪与感激。“以前村里的孩子没地方看书,现在环保图书馆快建好了,我们也能跟着一起学习。”一位村民说道,“文旅设施升级后,来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我开的民宿生意也越来越红火,这都要感谢公益项目带来的改变。”
媒体记者们对成果展进行了全面报道,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国家级媒体刊发了题为《数据见证公益力量,乡村振兴再添动力》的报道,详细介绍了“绿韵非遗”的公益成果与经验做法。报道指出:“‘绿韵非遗’的公益实践,以公开透明为原则,以数据说话为支撑,不仅取得了显着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为乡村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未来规划:以数据为基,续写公益新篇
成果展示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巩固了公众的信任,更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忠犬联盟”结合数据反馈和公众建议,制定了下一阶段的公益规划,继续以数据为支撑,推动公益项目持续深入发展。
在绿色教育公益项目方面,计划:
?完成环保图书馆的收尾工作,今年年底前正式对外开放,预计年接待读者2万人次,开展环保科普活动40场;
?优化非遗环保课堂课程体系,新增线上课程模块,覆盖更多乡村学校,计划明年授课100节,覆盖学生2000人次;
?扩大生态研学活动规模,联合10所城市学校开展跨区域研学,计划明年组织研学活动5期,参与学生500人次。
在乡村文旅基础设施升级方面,计划:
?两个月内完成乡村主干道绿化和标识升级剩余工程,新增生态停车位50个,改善游客出行体验;
?开发“绿色非遗研学线路”“亲子环保体验线路”等2条特色线路,配套完善相关设施和服务;
?建立文旅设施长效维护机制,定期对赛道、驿站、工坊等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可持续使用。
“数据是我们最好的指南针,它不仅展示了过去的成效,更为未来的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陈曦在成果展总结会上说道,“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用数据记录每一步进展,用行动兑现每一个承诺,让公益力量持续为乡村振兴赋能。”
周教授补充道:“我们还将建立公益项目数据监测体系,定期发布成果报告,接受社会监督。同时,我们将分享我们的经验做法,帮助更多乡村开展公益项目,让‘非遗+绿色+公益’的模式惠及更多人。”
夕阳下,乡村文化广场的成果展仍在继续,数据墙上的数字不断更新,记录着公益项目的每一步成长。这场以数据为核心的成果展示,不仅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承诺。“绿韵非遗”的公益之路,将以数据为基,以信任为翼,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续写更多精彩篇章,让绿色理念、非遗文化与公益精神,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