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精准定位,三大品牌开展了多元推广活动。线上,通过“指尖乡韵”数字平台、云裳集官方账号、抖音、小红书等渠道,发布品牌故事、产品视频、生产过程,吸引消费者关注。“坪寨竹韵”在小红书发起#竹编的治愈瞬间#话题,邀请时尚博主、生活博主分享竹编手作的使用场景,话题阅读量突破2000万人次;“青溪漆语”与文化类博主合作,拍摄漆艺工艺纪录片,在b站播放量达500万+;“羌绣巧思”在抖音开展“羌绣传承人直播”,累计观看人数突破1000万人次。
线下,三大品牌积极参与各类展会、市集、文化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坪寨竹韵”参加了上海国际文创博览会,“青溪漆语”亮相广州国际时尚周,“羌绣巧思”走进北京国际设计周。在展会上,品牌不仅展示产品,还设置了互动体验区,让观众亲手体验非遗工艺,感受品牌魅力。“很多消费者在体验后,都对我们的产品产生了兴趣,当场下单购买。”羌绣传承人李阿姨说。
场景化营销则让产品更好地融入消费者生活。“坪寨竹韵”与连锁咖啡馆合作,推出竹编杯垫、竹编装饰品,让竹编手作走进咖啡馆场景;“青溪漆语”与高端民宿合作,将漆艺茶盘、漆艺装饰画引入民宿空间,提升民宿的文化氛围;“羌绣巧思”与服装品牌合作,推出羌绣元素联名服饰,让羌绣手作走进时尚穿搭场景。
品牌化营销让乡村手作的附加值大幅提升。“坪寨竹韵”的竹编钥匙扣,以前售价只有20元,现在品牌化后售价提升到了59元,依然供不应求;“青溪漆语”的漆艺手链,售价从100元提升到了299元,成为消费者追捧的轻奢饰品;“羌绣巧思”的羌绣手机壳,售价从80元提升到了199元,销量持续增长。
村民增收:日子越过越红火
乡村手作产业化发展的最终成果,体现在村民们鼓鼓的钱袋子里。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订单量的增加、产品附加值的提升,三大工坊村民的收入实现了质的飞跃,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还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坪寨村竹编工坊的村民,人均月收入从产业化前的2000元提升到了现在的5500元,部分技术熟练的村民月收入突破8000元。“以前我靠种地一年只能赚2万多块,现在做竹编,一个月就能赚5000多块,一年下来能赚6万多块,还能照顾家人。”村民王大姐说,她用赚来的钱翻新了房子,买了家电,日子过得越来越滋润。
青溪村漆艺工坊的年轻传承人阿杰,通过规模化生产和品牌化营销,不仅自己月收入突破1万元,还带动了300多户农户增收。“以前我做漆艺只能勉强维持生活,现在产业化后,订单越来越多,我不仅能赚钱,还能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特别有成就感。”阿杰说,他计划用赚来的钱扩大工坊规模,吸纳更多村民就业。
四川羌绣工坊的留守妇女们,人均月收入从以前的1500元提升到了现在的4000元,经济上的独立让她们更有自信。“以前花钱都要看老公的脸色,现在我自己能赚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还能给孩子报兴趣班、买新衣服。”留守妇女王姐说,她的孩子以前因为家庭条件不好,没机会学画画,现在她用自己赚的钱给孩子报了美术班,孩子学得很开心。
除了直接的生产收入,村民们还能获得分红收益。三大工坊都成立了合作社,村民们以手艺、土地、资金等形式入股,年底参与分红。坪寨村竹编合作社去年年底分红,每位村民平均分到了1万多元;青溪村漆艺合作社分红最高的村民拿到了3万多元;四川羌绣合作社的留守妇女们也分到了5000多元的分红。“没想到做手作还能分红,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坪寨村村民张大爷拿着分红款,笑得合不拢嘴。
收入的增加让村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的道路修宽了,路灯装上了,健身器材配齐了;孩子们穿上了新衣服,背上了新书包,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老人们有了养老金,看病更方便了;不少村民还买了汽车,盖起了小洋楼。“以前我们村是贫困村,现在通过手作产业化,我们村变成了富裕村,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都回来了,村里又热闹起来了。”坪寨村村长感慨道。
未来可期:产业化之路越走越宽
乡村手作产业化的成功,不仅让村民们增收致富,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动力。展望未来,“忠犬联盟”计划将这一模式推广到更多乡村,带动更多非遗手作产业发展;同时,将继续深化与科技公司、时尚品牌的合作,推动乡村手作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我们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在全国范围内扶持20个非遗手作产业化项目,带动1万名村民增收致富。”陈曦说,“我们还将打造‘乡村手作国际推广平台’,让中国的乡村手作走向世界,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非遗文化。”
智联科技则计划进一步升级“指尖乡韵”数字平台,引入人工智能设计、大数据预测等技术,帮助村民们更精准地把握市场需求,设计出更符合消费者喜好的产品;云裳集则计划推出更多公益时尚系列,与乡村手作品牌开展深度联名合作,让乡村手作走进更多都市消费者的生活。
村民们对未来也充满了期待。“我要继续学好竹编工艺,设计更多创新产品,让‘坪寨竹韵’这个品牌走得更远。”张强说;阿杰则计划培养更多年轻传承人,让青溪村的漆艺工艺代代相传;李阿姨希望能让羌绣走进更多国家,让全世界都感受到羌绣的魅力。
乡村手作产业化,不仅是一条增收之路,更是一条非遗传承之路、乡村振兴之路。在这条路上,村民们用双手编织美好生活,用手艺传承传统文化,用产业点亮乡村未来。随着产业化之路越走越宽,相信会有更多乡村焕发新生,更多村民过上富足生活,非遗文化也将在产业化发展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