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与回响”区域则充满了生活气息。林砚舟收集了消费者的反馈卡片、非遗疗愈活动的照片、年轻人返乡学竹编的工作场景,还有海外华人购买产品后的留言截图。“这些细节能让观众感受到,我们的产品不仅有科技感,还有人情味。”他还特意摆放了那个自闭症儿童编织的竹编小挂件,挂件虽然粗糙,却充满了生命力,是非遗疗愈价值的最好证明。
场景布置好后,大家一起参观把关。沈亦舟觉得“跨界与共生”区域的演示台不够显眼,建议移动到展厅中央;苏医生提议在“温度与回响”区域增加养生茶体验,让记者能感受到非遗的多元魅力。经过集体调整,每个场景都变得更加饱满、有层次。
突发问题预案:从容应对各种挑战
除了准备常规问题,团队还特意梳理了可能出现的突发问题和负面提问,提前制定应对方案,确保在专访中从容不迫。
大家模拟了多种突发场景:记者突然追问智能产品的售后问题、质疑团队的创新是否偏离非遗本质、甚至提到行业内对团队的负面评价。针对这些问题,大家逐一讨论应对思路,确保回答既不回避问题,又能传递积极的态度。
比如面对“智能产品售后是否能保障”的提问,苏医生提前整理了售后数据:“目前我们的智能产品售后满意度达98%,开通了专属客服通道,工程师团队能在24小时内响应问题。针对语音控制失灵等常见问题,我们还推出了在线升级服务,用户可以通过App快速解决。”他还准备了几个具体的售后案例,比如有位老人不会操作App,客服人员视频指导了半小时,直到老人学会使用,这个案例能体现团队的贴心服务。
面对“创新是否偏离非遗本质”的质疑,周教授牵头准备了回答:“非遗的本质是传承文化,而不是固守形式。我们的每一款产品,都保留了核心传统工艺,比如竹编的编织技法、漆器的绘制工艺,这些都是非遗的根。创新只是让非遗以更适应现代生活的方式存在,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非遗,这正是对非遗本质的坚守。”
为了应对可能的突发提问,大家还进行了多轮“压力测试”。沈亦舟扮演“犀利记者”,提出各种刁钻问题,其他人随机应变回答,然后集体点评,指出回答中的不足。比如有一次,沈亦舟提问:“有网友说你们的产品价格偏高,是在利用非遗情怀赚钱,你怎么看?”陈曦最初的回答比较生硬,经过大家的指导,她调整为:“我们的产品价格包含了传承人的手工成本、科技研发成本和环保材料成本。比如一款智能竹编灯,赵师傅需要花费3小时才能完成灯架编织,加上智能芯片和研发投入,定价199元其实很亲民。我们也推出了不同价位的产品,就是为了让更多人能消费得起。而且我们的部分利润会用于非遗传承培训,帮助更多传承人改善生活,这不是情怀消费,是对非遗价值的认可。”
最终彩排:模拟专访,查漏补缺
在专访前一天,团队进行了最后一次完整彩排。他们邀请了合作的智创科技工程师扮演记者,在布置好的展厅里,按照真实专访流程进行模拟拍摄。摄像机全程记录,大家认真投入,仿佛真的面对国家级媒体的镜头。
彩排过程中,问题逐渐暴露:赵村长回答问题时有些紧张,语速过快;沈亦舟偶尔会抢话,偏离回答重点;林砚舟的回答过于专业,缺乏通俗表达。针对这些问题,大家逐一提出改进建议。
陈曦建议赵村长:“回答问题时放慢语速,遇到关键细节可以停顿一下,比如提到年轻人返乡时,可以想想当时的场景,让语气更自然。”她还教赵村长一个小技巧:紧张时可以摸摸手里的竹丝,既能缓解紧张,又能呼应非遗主题。
针对沈亦舟抢话的问题,大家约定了一个小暗号:有人抢话时,陈曦轻轻咳嗽一声,提醒对方暂停。林砚舟则在大家的建议下,把专业术语转化为通俗表达,比如把“纹样的现代转译”说成“给老纹样穿上新衣服”,让回答更接地气。
经过反复彩排,每个人的状态都越来越自然。赵村长能从容地讲述年轻人返乡的故事,语气里满是自豪;林砚舟能清晰地解释纹样设计的思路,用简单的语言让大家理解;沈亦舟则收敛了往日的活泼,回答问题简洁有力,突出重点。
彩排结束后,大家围坐在一起,回看拍摄画面,最后一次查漏补缺。“赵师傅提到年轻人返乡时,可以补充一个具体的收入数字,更有说服力。”苏医生提议。“林学长在解释芯片嵌入时,可以现场演示一下,让画面更生动。”沈亦舟补充道。
夜幕降临,专属空间的展厅里依旧灯火通明。大家还在对最后几个细节进行打磨,桌上的问答手册已经被画得密密麻麻,展厅里的展品也摆放得恰到好处。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疲惫,却又充满了期待。他们知道,这次专访的准备,不仅是为了一场完美的亮相,更是对团队过往的一次梳理,对非遗事业的一次坚定发声。
尾声:万事俱备,静待发声
专访前一天的深夜,陈曦最后一次检查展厅。智能竹编光影灯亮着暖黄的光,投射出柔和的竹纹;漆器托盘上的纹样在灯光下熠熠生辉;展示板上的故事照片,记录着团队的每一个重要瞬间。她拿起桌上的问答手册,上面有大家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有赵村长标注的方言转化提示,有林砚舟补充的技术细节,还有沈亦舟写下的幽默话术。
回到庭院,竹编风铃在夜风中轻轻作响。赵村长还在工坊里,反复练习编织灯架的演示步骤;林砚舟在修改最后一版纹样设计稿的介绍文案;沈亦舟在调试直播设备,准备专访当天的同步转播;苏医生在整理养生茶包,准备给记者和团队成员补充体力;周教授则在核对资料,确保每个数据都准确无误。
陈曦看着忙碌的伙伴们,心里满是踏实。这场全员参与的专访准备,不仅打磨了内容,更凝聚了团队的力量。她知道,无论镜头前会遇到什么,只要六人同心,就一定能讲好非遗创新的故事,让更多人看到非遗的生命力与温度。
万事俱备,只待专访当天的正式发声。属于他们的非遗故事,即将在国家级媒体的镜头下,传递给更多人。